:::
資料庫查詢時間:1930.4566 ms
共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在家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教育上的決定,如教育安置、個別化服務計畫的擬定等。學習者:透過家長團體、專家諮詢、親職教育等學習教養子女的相關技巧與知識。監護者:監察其子女所接受的教育服務及品質。倡導者:為子女爭取教育、社會福利等權利,如推動教育相關法令、為孩子爭取相關權益。 由相關文獻可看出家長在教育參與上不僅有正向的影響,亦有負面的影響,但從相關法規的制定來看,家長在教育上的參與仍是意義重大、深受肯定。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與教師溝通不良、自身身份拿捏不當或其他的因素,都會為學校及教師帶來負向的影響,如牽制行政、干預教學、溝通不良等,也會讓家長參...
|
螟蛉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子、養子。《三國演義》第七六回:「漢中王遂遣人至荊州問關公。關公以將軍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張員外見他生得眉清目秀,乖覺聰明,滿心歡喜。與渾家商議,要過繼他做個螟蛉之子。」
|
慣養嬌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意收留晁無晏的兒子小璉哥,卻把小璉哥當奴婢使喚,還要他跪著磕頭。作者在文中寫了一句:「本是嬌生慣養子,做了奴顏婢膝人。」是說小璉哥從小是晁無晏的獨子,備受寵愛,沒吃過什麼苦,沒想到卻落了當人奴婢。晁思才因為謀奪晁無晏的家財,所以想斬草除根,以除後患。他對小璉哥十分刻薄,不讓他吃飽,晚上睡在廚房的炕上,沒有床沒有被,又打又罵,作牛作馬,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變得又瘦又病。還好後來晁夫人收留他,晁思才也因作惡太多而死,又一印證果報之說。
|
法定血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無血統關係,但基於法律規定而擬制之血親。如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關係、養子女和養父母之婚生子女之關係等。也稱為「擬制血親」。
|
旂開得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旗開得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旗開得勝」指戰旗才一張開,就得到勝利。這句成語本用在軍隊開戰預期得勝。如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五侯宴》雜劇中,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說父親兵多將廣,手下人人奮勇善戰,並用「旗開得勝」形容兵力之強,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旗開得勝」後來也被用來比喻事情才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
戶對門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后。安平廣宗人,字女王。曹丕封王時,為夫人,稱帝後,為貴嬪。後因爭寵,害死甄后,立為皇后,收明帝為養子。明帝立,尊為皇太后。後明帝得知其生母甄后死因,怒而殺之。諡文德。
(2) 外親:指母親或妻子娘家的親屬。
(3) 敕:告誡、命令。
(4) 彊:音ㄑ|ㄤˇ。迫使、使用強力。同「強」。
|
女子無才便是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古時以為「男主外,女主內」,女子最重要的工作是治內持家,只要將侍奉公婆、教養子女做好,便不需要其他才能了。《紅樓夢》第六四回:「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也作「女子無才便有德」。
|
蔣中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蔣緯國是他的養子(緯國的親父為蔣中正留日時之好友戴傳賢)。蔣中正在與毛福梅分居後娶姚冶誠為妾。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過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係,隨後於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1897年—2003年)於上海結婚。
|
家庭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專業人員進行有系統的教學,但是仍無法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基本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於增進家庭和諧、培養子女健全人格、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等多項功能。所以家庭教育對於個人學習、人格成長與社會進度,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變遷和科技發展,家庭結構及功能逐漸改變。尤其台灣社會目前正面臨少子化、資訊化及都市化的衝擊,帶來家庭型態的轉變,家庭承受的壓力,以及兩性關係改變的問題,而青少年犯罪也日趨嚴重,導致整個家庭教育功能逐漸喪失,需要由家庭教育去因應。我國政府在2003年2月6日公布《家庭教育法》,做為推動家庭教育的法律依據,...
|
芥川龍之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芥川龍之介,號「澄江堂主人」,筆名「我鬼」,日本小說家。1892年3月1日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父親新原敏三在京橋區入船町八丁目以販賣牛奶為生。他出生7個月後母親即患上精神病,他被送到母親的娘家撫養,後來成為舅舅的養子,遂改姓芥川。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靠著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來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羅生門》,但並沒有受到重視。1916年他在《新思潮》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鼻子》,夏目漱石讀了這篇作品之後非常讚賞,對他多方關懷。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