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039 ms
共 10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雙端粒晶圓盤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表生,群生,凸盤,無柄或極短柄,直徑約(0.25-)0.3-0.6厘米,新鮮時子囊盤淡黃色透明,邊緣平滑,有一些菌絲層。子實層膠結,子囊圓柱形,無色,活體子囊大小26-31×5-5.8 微米,從產囊絲鈎長出,頂端鈍圓,具有8個子囊孢子,上面雙排排列,下面則為單排,以碘化鉀和碘劑染色子囊孔口不變藍。子囊孢子寬橢圓形,無色,活體的孢子 (3.3) 3.6-4.3 (-4.5) × (2.2-) 2.3-2.7 (-2.9) 微米,子囊孢子兩端各有1個大孢子體(SBs),直徑約0.8-1.5微米,和1-2個小的脂質體(LBs),無隔板。側絲圓柱形,頂端略為膨大,最寬處直徑3.5-4.5(-5....
|
萎垂白枝瑚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珊瑚狀的,4-5 公分高且2.5-7公分寬,灰黃色至赭黃色,平滑。肉質白纖維狀,堅硬。孢子橢圓形,被疣-具刺,無色至黃色,6-9 × 3-4微米,未見囊狀體。擔子細棒狀,25-30 × 4-6微米,四孢型,基部具扣子體。菌絲單系,菌絲2-5微米寬,具扣子體。
|
近棒狀絲皮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扁平形,貼生,60-130微米厚,膜質。子實層表面土黃色,在解剖顯微鏡下經常有數多微小褐點,平滑,偶有裂痕; 邊緣漸薄,同色,粉狀。菌絲單系; 菌絲含扣子體。菌絲層由底層及髓層組成,底層相當薄,結構緻密,菌絲平行。髓層結構相當鬆散,菌絲方向多變,結晶散落或擁擠於菌絲層,菌絲層菌絲無色,2.5-5微米寬,薄壁或稍微厚壁,褐色樹脂狀物質散落在菌絲層及子實層。囊狀體棒狀,無色或有著褐色內容物,40-70 微米長,8-11微米寬,先端部分常有一至多個二次隔,薄壁,朝向頂端稍微厚壁,經常覆蓋褐色樹脂狀物質。擔子花瓶形,無色或偶爾有著褐色內容物,40-55 × 7-8微米,四孢型。擔孢子常含褐色內容...
|
微綠蠟孔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體扁平形,多少貼生。菌肉層達20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黃色,稍微綠色色調,孔狀;邊緣漸薄或相當決然,較淡,細絲狀。菌孔不規則形,每毫米大概7個;管壁相當薄,先端齒狀;菌管達300微米深。菌絲單系;菌絲無扣子體。菌肉層結構鬆散;菌絲相當堅硬,無色,有時細胞相當短,菌絲接合偶爾存在,被覆相當多細結晶,4-10微米寬,壁厚0.5-1.5微米。菌䯝結構相當緻密;菌絲垂直且平行,2.5-4微米寬,薄壁。次子實層不加厚。無囊狀體。擔子近棒狀,8-11 × 3.5-4.5微米,四孢型。擔孢子近臘腸形,3.5-4.7 × 1.7-2微米。
|
近齒狀顯絲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實層扁平形,貼生,蠟質,50-170微米厚(不含表面突起)。子實層表面淡褐色,齒狀突起,經常有裂痕;邊緣相當決然或漸薄,淡褐或無色。表面突起圓錐形至鑽形,經常分離,每公釐2-4個,50-250微米寬,達700微米長。菌絲單系;菌絲無扣子體;菌絲層相當均一,由底層組成,結構緊實;菌絲無色,主要平行,3-6微米寬,壁大約1微米厚。子實層加厚,結構緊實;菌絲主要垂直,無色,稍微厚壁。菌髓結構緊實,有時接近先端披被結晶團塊;菌絲主要垂直,類似於菌絲層菌絲。囊狀體無。擔子棒狀,16-20 × 5-6微米,四孢型。擔孢子窄橢圓形,平滑,薄壁,6.5-8.5 × 3-3.7微米。
|
巴氏低溫殺菌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由熱而冷的食物殺菌方法。通常用於牛奶保存,若將牛奶加溫至攝氏六十三度,約三十分鐘以上,然後迅速冷至攝氏十度以下,即可保持牛奶新鮮。亦可用於乳酪、啤酒及其他食物。西元一八六○年由法國人巴斯德(Pasteur)發明。
|
腸桿菌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腸道桿菌科(Enterobactenaceae)中之一屬。革蘭氏陰性菌,大小為0.6×1.2~3.0μm,一般只有4至6條鞭毛,可運動,多數菌株具有菌毛血球凝集素。典型反應為引陰性,甲基紅陰性、伏一普二氏試驗(VP)陽性,檸檬酸鹽利用陽性,不產生硫化氫,於37℃使葡萄糖產酸及產氣,於44.5℃則不產氣。見於人類及動物腸道、土壤、水、陰溝、食物及植物。多數菌株為伺機性致病菌,引起醫院感染,如腦膜炎、肺炎,敗血症及泌尿道感染。
|
布德樓弧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群捕食格蘭氏陰性細菌(G(-))的細菌,其外形小如逗點狀,0.2-0.5μm,具有鞭毛可運動,好氧性或兼性生長,為中溫菌。Bedellovibrio菌屬呈現生理上及外形上兩種生長循環;也就是捕食相(predatory phase)時之非繁殖期,與非捕食相,界於細胞外(intracellular phase)之繁殖期。如下圖所示。(N.R. Krieg & J.G. Holt ed.,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4)
|
巴西粒毛盤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囊盤0.5-1.0(-3.8)毫米,群生於雙子葉植物的枯枝或腐爛樹皮上,初生時為球狀,成熟後平展成盤狀,外覆白毛,毛色隨著時間逐漸變成淡粉紅色,無樹酯狀分泌物。柄中生,圓柱狀,橘黃色,基部變黑。子實層褐黃至橘黃色。毛為圓柱形但寬度不平均,無色,覆有顆粒,末端鈍圓,大小138 x 2.5-3.8微米, 具多個隔板。子囊圓柱至棍棒狀, (67.2-)88-104(-114) x (4.0-)4.8-6.4(-8.0) 微米,具8個子囊孢子,無明顯彎鉤,以梅瑞氏染劑染成藍色。子囊孢子無色,長紡錘形,(32-)41-50(-62) x (2.0-)3.2-3.5(4.8) 微米,通常無隔板。側絲線形...
|
樟樹假尾孢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病斑不規則狀,灰色至黃棕色,具有灰色邊緣,1–2厘米寬。於葉片上下表皮皆會產孢。子座小或可達25微米寬。外部具有二級菌絲:菌絲淺橄欖色,1.5–3微米寬,由氣孔或是叢生孢子梗基部長出,側邊形成二級分生孢子梗,平鋪,具分隔,具分支。初級分生孢子梗可達16根成束,淺橄欖色,圓筒狀,筆直或稍彎曲,0–2個分隔,少分支,頂端圓滑或略鈍,10–35×3–4微米;孢子痕不明顯。分生孢子針狀至圓筒針狀,彎曲或波浪狀,半透明至十分淺的橄欖色,具3–8個不明顯分隔,頂端略尖細至略鈍,基部截斷或半截斷,30–75×2.5–3.5微米;孢子痕不明顯。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