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課程變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課程變革英文關鍵字:curriculum change 參考資料蔡清田著。課程改革實驗。2001年初版。頁16-19。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貝納(Claude Bernard)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宿舍、學生活動中心及古色古香的大禮堂等建築,洋溢著醇厚的人文學風。科學館樓高五層,提供數理教學、實驗、研究等設施。視聽教育館內設有與教學媒體、教育工學課程相關之專科教室、錄音室、照相室、媒體圖書室、觀賞小間、遠距教學教室、視聽教室及影帶編輯室。本校擁有高速網路環境:以Giga光纖專線連接中研院,同時有兩條ADSL做為網路備援,以光纖介接各大樓,上網速率十分優越,另提供隨選視訊、同步及非同步遠距教學之設施及環境。計算機與網路中心目前有個人電腦教室6間,配置廣播教學系統,並可架設單槍投影機,直接投射電腦畫面至螢幕,且每台...
馬德堡半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以展示大氣壓力的實驗器材,英語名為Magdeburg hemispheres。西元一六五四年,德國科學家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時任馬德堡市長,在雷根斯堡向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三世展示了他所設計的半球實驗,顯示大氣壓力的存在。他利用兩個直徑二十英吋(約五十一公分)的銅製半球,接合成一個封閉的球體,接口處僅以油脂密封,然後以他發明的真空幫浦將球內的空氣抽出,於是大氣壓力把兩個半球緊緊的壓在一起。即使在該球體的兩邊各出動十五匹馬,共三十匹馬,以相反的方向試圖將兩個半球分離,結果力不足以拉開。一六五六年,格里克在馬德堡重複了這一實驗,但球體兩邊各僅用八匹馬使力拉開,實驗結果相同,後世將這兩個銅製半球稱為「馬德堡半球」。
分立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教師在不同的教室裡進行教學,學生通常必須跟著移動。至少,不同的班級必須在不同的時間,利用專科教室或實驗室等設備。每次教學活動都自成一個清楚的「如細胞狀的組織」。因此學生學完這些學科後,所獲得的課程概念也是分立的。在美國的小學階段,學科分立的情況比較沒有中學那麼嚴重。教師有時候會說:「好吧!現在把大家的數學課本收起來,拿出科學一科的資料夾出來。」不過,每天的功課表,仍然清楚地可以看到學科與學科之間互不關聯的情況,偶爾有某兩個領域會有意地相關聯在一起。有位高中學生這樣說:「數學不是科學,科學不是英文,英文不是歷史。一旦你選...
住宿學校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合適的人文學習歷程的環境,採取實物觀察、參觀訪問、旅行教學、課堂問答、研究討論、遊戲、故事、賞析、實驗、表演、或直接解說 。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住宿學校模式英文關鍵字: The Residential School Model 參考資料: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195-196,華書局有限公司。
習得的無助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雷可拉所謂的真正的隨機控制條件之下,動物誠然學習了很重要的事情。西利曼在分析中,首先指出,古典制約實驗中,有機體是無助的,牠習得的正是這種無助。為了解說動物習得無助是古典制約的結果,西利曼及其同僚把卡敏與雷可拉及華格納的實驗程序顛倒過來。西利曼最先不教導動物工具的反應,然後展示給牠們古典制約,他首先給予他的動物古典制約,「接著」試圖教導牠們工具反應。將實驗的程序顛倒過來,結...
海洋教育的教學場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海洋教育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目錄1 一、在海邊進行的海洋教育2 二、在教室進行的海洋教育3 三、在實驗室進行的在海洋教育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在海邊進行的海洋教育從教學設計上來看,這是推動海洋教育最基礎的一環,也可以說是學生認識海洋的起點,由此可知,才能透過知識系統來獲得自然科學面向的海洋,也才能透過想像力與感悟力來領會和創造海洋文學與海洋藝術。 二、在教室進行的海洋教育在教室中介紹海洋的方式不一定只是透過教科書或教師的講解,也可以透過結合影片媒材來補充未能親臨海洋的不足,或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資訊網路相關海洋教育資...
戰地政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軍事占領區實施軍管,作為訓政的過渡政策。最早施行於北伐時期,大陸撤退後,為規劃軍事反攻事宜,選定金門、馬祖兩地實驗戰地政務,縣長由國防部派任,行宵禁、燈火、通訊、民生物資、出入境等十種管制。
標籤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人的記錄有如貨物的標籤,會成為身上的鮮明標籤。因此,若對他人貼上標籤,將使他人如標籤所預期般的自我應驗。若從教育心理觀點而言,教師對學生貼上標籤,將影響師生間的互動關係,進而使學生的表現如教師所預期般的應驗。譬如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即為標籤作用最有名的實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