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6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荒謬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盛行於五○及六○年代的戲劇流派。西元一九四七年興起於法國,主要開創者為伊奧涅斯柯(Ionesco)、貝克特(Beckett)。此派摒棄尋常的戲劇手法,改採非寫實的形式,否定語言的傳達功能及戲劇的一切規律,甚至全盤否定了人生。本來應該是很沉痛的戲劇,卻往往令觀眾覺得可笑、怪誕、苦澀、驚異與荒謬,頗能發人省思。代表作品如貝克特的《等待果陀》。
|
樣板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江青於西元一九六二年起,為政治目的所推出的改革戲劇。如《紅燈記》、《智取虎威山》、《奇襲白虎團》等。
|
耳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中或繪畫上,形容粗野的人,在耳際所加飾的豎起的毛,稱為「耳毫」。
|
盧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905~1951)字冀野,南京市人,東南大學畢業。師事吳梅,精通詩詞曲學,歷任中央、河南、成都、暨南、政治各大學教授,國立福建音專校長。編著有《中興鼓吹》、《元人雜劇全集》、《明清戲曲史》、《中國戲劇概論》、《中國散曲概論》等書。
|
流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傳。如:「莎士比亞的戲劇,膾炙人口,流播久遠。」
|
滬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上海、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地方戲劇。前身為上海灘黃,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定名為「滬劇」。唱腔豐富,曲調優美。伴奏樂器以琵琶、揚琴、南胡、笛、笙等為主。也稱為「申曲」。
|
演藝人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從事電影、戲劇、舞蹈、雜技等工作的人。如:「風災過後,演藝人員自動籌組募款晚會,以捐助救災。」
|
大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劇角色中的淨角。多飾地位較高、舉止莊重的人。注重唱工。也稱為「大花臉」。
|
開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中表演的打鬥。後指人打鬥鬧事。如:「他們為撞車賠償金爭執不下,當街開打起來。」
|
拉魂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劇的唱腔。二百年前由流行於江蘇北部海州一帶的太平歌、獵戶腔發展而成。因女腔多在句末尾音用假聲作七度向高音翻轉,而有拉後腔、拉呼腔之稱,後再訛傳為拉魂腔。曲調婉轉動聽,唱腔為板腔體。主要伴奏樂器為板弦、二胡、大胡、笛子、哨吶和打擊樂器等。其後流傳各地演變為泗州戲、淮海戲、柳琴戲。此三劇的傳統劇目和主要唱腔都相同,演唱方式也相似。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