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去田裡的野草。《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八.周禮音義上》:「荑,音夷。」
1.草木初生時的嫩芽。《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一》:「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唐.白居易〈東牆夜合樹去秋為風雨所摧今年花時悵然有感〉詩:「碧荑紅樓今何在?風雨飄將去不回。」
2.借指女子柔細的手。如:「柔荑」、「香荑」。
月下老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時妾在襁褓12>,母兄次沒13>。唯一在宋城南,與乳母陳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給朝夕。陳氏憐小,不暫棄。三歲時,抱行市中,為狂賊所刺。刀痕尚在,故以花子14>覆之。七八年前,叔從事盧龍,遂得在左右。仁念以為女嫁君耳。」固曰:「陳氏眇乎?」曰:「然。何以知之?」固曰:「所刺者固也。」乃曰:「奇也!命也!」因盡言之,相欽愈極。後生男鯤,為鴈門太守,封太原郡太夫人。乃知陰騭之定,不可變也。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 〔注解〕 (1) 孤:幼年喪父或無父母。 (2) 元和:唐憲宗的年號(西元806∼820)。 (3) 次:外出居住的地方、處所。 (4) 撿書:翻檢查看書籍。 (5...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地。   解釋 比喻寧為正義事業犧牲,絕不屈辱偷生。 詞意 相似詞:寧死不屈相反詞:苟且偷安、氣吞聲 例句 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啊!
多元文化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群體差別欣賞的態度。而如此的理想狀態則需透過適切的社會學習來推進,以使各個族群、團體之間能相互容,了解不同的問話各自具有其獨特性,進而尊重、欣賞彼此之間的異同。(註2)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係指在一個集團群體、社會共同體、區域聯合體等系统中共存的、彼此相互接觸、聯繫且各自具有其獨立、不同於他者的文化特徵的各式文化。 參考資料註1: 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uzanne Keller原著,林瑞穗編譯,《社會學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4)。註2: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
巨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精深、結構宏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例]司馬遷繼承父志,耗時十三年,辱完成了《史記》這部不朽巨作。
咯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喉中咳吐出血塊或血液。多由肺結核或某些急性傳染病所引起。[例]那床的肺癌病人時常咯血,令人看了非常不
鶯鶯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情。」所謂「情」,即是「心之情」,亦是「殘之情」!鶯鶯之癡情若此,張生竟將之比擬為蛟、為螭,又比作妲己、褒姒,且以「尤物」來貶低鶯鶯,將自己的負心薄悻合理化,搬出自古以來紅顏禍水的大道理,而在座聽...
難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難以受。《紅樓夢》第六五回:「賈璉喜的心癢難受。一時鮑二家的端上酒來,二人對飲。」
名實相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副其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名副其實」原作「名實相副」。據《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孔融》載,東漢末建安年間,曹操東征西討,戰功彪炳,權勢極大,但恃才傲物的孔融卻對他多所非議,常常針對時政上書給曹操,一點也不客氣。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下來。郗(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郗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郗慮的...
家庭韌力(family_resil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彼此產生信任感,相信可以突破困境,使家庭恢復或比之前的狀態更好。B. 正向觀點:包括積極主動、堅不拔、樂觀、勇氣…等特質。C. 超越與靈性:包括精神、信仰;宗教儀式。藉由宗教的追求,透過信仰將危機視為一種轉機。 家庭組織模式A. 具彈性:一種能使家庭重新組織以因應變動的能力。B. 連結性:連結性指家庭成員彼此支持、尊重彼此的需求、成員間關係緊密。C. 社會與經濟支援:親朋好友的支持、社區網路、經濟的保障。親戚與社會網絡能提供面臨困境家庭的協助包括所提供的資訊流通、物質支援、情感陪伴,都能讓家庭獲得安全感,減少被孤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