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7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無靜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萬事萬物的變化不止。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
物極則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物極必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文子》一書作者文子,據傳為春秋時晉國人,大約和孔子同一時代,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講述: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發展到極限,就會朝相反的另一方轉化,過於自滿則會招致損害,像日月盈虧一樣,是不變的道理。古代聖明的天子待人謙沖和善不敢自滿,像容納百川匯注的谿谷,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及建言,功業和德行才能不衰退,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禮》亦有相同的說法:天地萬物循環的道理發展到了極限,就會朝相反的方向轉化,過分盈滿就會有所損害。後來「物極必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會轉向發展。
|
化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出生,從一種形體變化而產生新形體。《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資治通鑑.卷八二.晉紀四.惠帝元康七年》:「陰陽恃以化生,賢者恃以成德。」
|
大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最終的歸向。晉.左思〈魏都賦〉:「天經地緯,理有大歸。」晉.陸機〈弔魏武帝文〉:「夫始終者萬物之大歸,死生者性命之區域。」
|
道濟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懷先王之道,足以救濟天下之蒼生。《易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
各得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唐.陳子昂〈為義興公求拜掃表〉:「仁養群生,孝理天下;萬物咸遂,各得其宜。」
|
書讀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學富五車」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下》惠施1>多方2>,其書五車,其道舛駁3>,其言也不中4>。厤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謂之大一;至小无內,謂之小一。无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无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注解〕
(1) 惠施:西元前370?∼前310?,戰國時宋國人。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亦稱為惠子。
(2...
|
竭水搏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 無復:不復可行。〔參考資料〕 《淮南子.本經》逮至衰世,鐫山石,鍥金玉,擿蚌蜃,消銅鐵,而萬物不滋。刳胎殺夭,麒麟不游。覆巢毀卵,鳳凰不翔。鑽燧取火,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人械不足,畜藏有餘,而萬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處之太半矣。另可參考:《文子.上禮》
|
混沌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說天地未形成時,萬物融合而模糊不清的世界。
|
井中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注解〕
(1) :音ㄨㄚ,同「蛙」。
(2) 拘於虛: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虛,指空間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於教:受到本身所學的束縛。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