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駮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持不同意見。《後漢書.卷三六.鄭興傳》:「若復遣之,必自謂得謀,其群臣駮議者不敢復言。」
監門之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門人的生活。比喻艱困、節儉的生活。《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之作哉?」
地利人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戰爭能獲勝的各種因素中,天時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語本《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後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群眾關係。《三國志.卷五五.吳書.董襲傳》:「討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晉書.卷五六.孫楚傳》:「然臣之所懷,竊有未安,以為帝王之興,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業,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填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熱鬧嘈雜。《梁書.卷五一.處士傳.陶弘景傳》:「及發,公卿祖之於征亭,供帳甚盛,車馬填咽。」唐.韓愈〈石鼓歌〉:「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也作「闐咽」。
單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孤單暴露。《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下》:「自得鹽州,塞防無以障遏,而靈武單露,鄜、坊侵迫,寇日以驕,數入為邊患。」
除根翦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障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邊防要塞。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所係獲也;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
未識一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數輩,復輕肆嗜酒,常夜飲醉歸,燭火滿街,前後呵叱4>,薊5>人所不習之事。又雍等詬責吏卒,多以反名之,謂軍士曰:「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6>力弓,不如識一丁字。」軍中以意氣自負,深恨之。 〔注解〕 (1) 從事︰職官名。漢刺史佐吏,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2) 韋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太子賓客。張弘靖為幽州節度使時,其為觀察判官,攝監察御史。主政其間,與張弘靖多改習俗,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憤而起亂,遭叛民捕殺。 (3) 張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為張弘靖任幽州節度使之從官,與韋雍等俱遭叛民殺害。 (4) 呵叱:大聲責罵。叱,音ㄔˋ。 (5) 薊:地名。唐玄宗...
乘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利用江河、水流。《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今吳、蜀二賊,非徒自地小,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眾,僭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
齊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前夕齋戒,以示誠敬。《孟子.公孫丑下》:「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史記.卷五.秦本紀》:「繆公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也作「齋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