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50.0071 ms
共 16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流刺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橫長縱短,網目齊一的長方形網片。上緣繫結海棉塑膠所製的長方形浮子,下端配附鉛製橄欖形的沉子,垂直張設於接近海面的位置,任隨潮流或風力漂流,以待魚類刺入網目或被網目纏住。適用於離岸較遠的海面作業。
|
刺冠海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魔鬼海膽、棘冠刺海膽、長刺海膽、海鬚、海針,日本稱為岩隱子,英名Setose urchin, Diadema urchin, Black Longspine Urchin, Long-spine sea urchin, Needle-spined urchin。體殼徑約5至10公分,刺棘的長短、粗細皆不一,最長可達30公分,呈黑色、暗紫色或白色,大棘常有黑白相間的橫帶,有的帶紅色或綠色,還有的個體在普通的大棘中夾生著白色大棘。棘刺中空易碎,斷掉後可再生,內有毒液,刺入人體後易折斷留在體內,不易拔出且會有劇。反口面(背部)中央有一個很像眼睛的圓形橘黃色的肛乳突,肛門就開口在橘黃色亮圈的中央,...
|
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Watson)與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如Dewey)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在於描述由刺激經驗所引發的行為改變。經驗是一種與週邊環境(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接觸,這種接觸使個體產生適應性的新行為,就如增強作用一節所提出的Thorndike實驗,S是指環境刺激,而R是指行為,而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是瞭解S與R的互動關係。教育學家則研究如何有效的產生正確(符合物理社會環境需求的)的行為。 心理學家如何解釋S與R的關係,會隨著經驗的增加而改變呢?S-R 理論認為,只要能夠以S來預期R,就達到研究的目標了。但認知心理學家(如James)則認為,與S的多次接觸會導致一種內化的歷程...
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Collier Books. |
制約刺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刺激原不能引發某反應,經與能引發該反應的刺激同時出現多次後,而能單獨引發該反應的,稱為「制約刺激」。
|
藍粗皮鯛(藍倒吊)或擬刺尾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canthurus hepatus (Linnaeus, 1766)
長卵型,側扁;尾柄棘一端固著於皮下;尾鰭截平,上下緣稍長;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長卵型藍斑,眼後具一黑帶,沿背鰭基與體黑斑相連;背、臀及胸鰭藍色,胸鰭末端黃色;尾鰭黃色,上下緣呈黑色;其體長可達25公分。
印度--西太平洋區的海域。
棲息於岩礁地帶,喜食藻類及海草,屬草食性魚類,肉具有藻腥味。藍倒吊當貼著岩壁時狀似倒吊著,因此而得藍倒吊之俗名。尾柄基部有倒勾,當心被刺傷。
適合飼養於水族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刺尾鯛亞目(Suborder Acanthu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粗皮鯛科或刺尾鯛科(Family Acanthuridae),Surgeonfishes
|
遇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遭到刺殺。如:「美國總統甘迺迪於西元一九六三年遇刺身亡。」
|
刺骨懸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發憤苦讀。參見「懸梁刺股」條。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可憐刺骨懸梁志,險作離鄉背井魂。」
|
刺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武器殺人。《三國演義》第二回:「賊勢危急,賊將嚴政,刺殺張寶。」
|
惹熊惹虎,毋通惹著刺查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悍婦更甚熊虎,得罪不起。
|
刺激辨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激辨別是指對不同的刺激要學會做不同的恰當的反應而言。在古典制約學習的實驗裡,貝爾(D.M. Baer)和福瑞爾(P.R. Fuhrer)一九六八年呈現兩種不同音調的聲音給受試者,以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皮膚電流反應(GSR)。最初兩種音調所引發的膚電反應強度都差不多,亦即有刺激類化的現象。實驗期間,每當第一種音調出現時,便給受試者輕微的電擊;第二種音調出現時,則沒有電擊。結果發現,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對第一種音調所產生的膚電反應之強度越來越大;但是對第二種音調的反應則越來越弱。受試者已學習刺激辨別。在操作制約學習的實驗裡,通常使用下列的設計來進行刺激辨別的學習:
SD-R Sr...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