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徘徊歧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叉路口走來走去,無法決定去向。比喻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歧」文獻異文作「岐」。唐.駱賓王〈代徐敬業討武氏檄〉:「若其眷戀窮城,徘徊岐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鴻泥雪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雪泥鴻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自作自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到父親在天堂過著快樂的生活,但母親卻在地獄受苦。目連看到母親每天遭受地獄的酷刑,非常心痛不捨,趕緊去向佛祖求救。佛祖說:「你母親生前過度宰殺生靈,又對佛門不敬,罪孽深重,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目連不斷地向佛祖求請,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救母親脫離苦海。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最後還是幫助他,使他母親解脫升天。在佛經裡,佛祖用「自作自受」來表示目連的母親因為生前不做好事,就必須承擔下阿鼻地獄的痛苦。「自作自受」這句成語就是指自己做錯事,由自己承擔不良後果。
左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表》:“劉向卒在成帝綏和元年,劉歆復領五經在二年,爭立古文經博士在哀帝建平元年,去向卒不逾二年,去歆領校五經才數月。謂歆遍偽群經,在向未死之前乎?將向既卒之後乎?向未死之前,歆已遍偽諸經,向何弗知?不可通一也。”。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張《左傳》成書於吳起《青銅時代·述吳起》中認為:“吳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職,必已早通其國史;既為儒者而曾仕於魯,當亦讀魯之《春秋》;為衛人而久仕於魏,則晉之《乘》亦當為所嫻習;然則所謂《左氏春秋》或《左氏國語》者,可能是吳起就各國史乘加以纂集而成。”。趙光賢...
草草了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大軍逼近都城的時候,後梁末帝急得手足無措,和臣子抱頭痛哭。他召來鄭珏商量,鄭珏請求自己拿著傳國之寶去向後唐軍假裝投降,來紓解國難。末帝說:「如今事情緊急,國寶不足為惜,但是如果按你的方法去做,真的能了事嗎?」這裡的「了事」是解除國難的意思。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成「草草了事」,用來指匆忙隨便地解決事情。
鳥獸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鳥獸般的向四處逃散。[例]警察一到場,原來聚集滋事的群眾早已鳥獸散,不知去向
伸手不打笑面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不向和顏悅色的人發怒。如:「所謂『伸手不打笑面人』,你去向他賠個笑臉,就沒事了。」也作「伸手不打笑臉人」。
走頭無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路可走。形容處境窘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母親弟妹家人等,俱不知一個去向,慌慌張張,走頭無路。」《文明小史》第四回:「大家議論了一番,一無妙法,兩個洋人也是急得搔耳抓腮,走頭無路。」也作「走投沒路」、「走投無路」。
悶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不明原因的棍擊。如:「他走到巷口,突然挨了一記悶棍,還弄不清怎麼回事,襲擊的人早已不知去向。」
來來往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往來頻繁。《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又見民夫來來往往,搬磚運石,相助守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原來北京房子慣是見租與人住,來來往往,主人不來管他東西去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