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2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符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降祥瑞的徵兆,與人事相呼應。《史記.卷二八.封禪書》:「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
海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性、前瞻性與海洋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 2.教材編選A.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的銜接,呼應中小學海洋基本知能,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B.教材編選應符合本議題課程目標,以周延與適切的材料,來幫助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與認識海洋。C.教材編選應以學生為本位,涵養學生的海洋意識和能力,並兼顧海洋休閒、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及海洋資源等五大主題軸。D.教材內容之文字、圖片、資料應力求生動活潑及淺顯易懂,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F.教材編選應儘量與生活經驗及時事相結合,力求生動活潑,著重體驗與實踐,...
就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連詞:(1)表示假設。下半句常用「也」字相呼應。《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今日為了父親,就是殺身,也說不得,何惜其他!」《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就是如此,也只好慢慢勸他。」(2)表示轉折,猶言不過、只是。如:「這孩子真不錯,就是內向了一點。」《老殘遊記二編》第一回:「泰安的轎子像個圈椅一樣,就是沒有四條腿。」
行為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一書中,曾具體列舉了10個領域中的800個多目標。這與當時美國流行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是相互呼應的。因為當時的心理學家都相信,學習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通過一系列細小的步驟按順序逐漸達到的。人類之所以比動物高明,是因為人類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刺激---反應聯結。課程目標與行為目標幾乎成了同義詞,這主要是由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一書的影響。泰勒在該書中強調,在課程目標確定後,要用一種最有助於學習內容和指導教學過程的方式來陳述目標。泰勒指出,人們在實踐中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1)把目標作為教師要做的事...
蒲松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的意識形態。作為反映時代、指陳時事的文言小說作品,與晚清興起的「譴責小說」 19在創作觀念上有先後呼應之勢。  文言短篇小說發展至清,《聊齋誌異》應可視為成熟的高峰之作,「用傳奇法,而以志怪」,概括了此書寫法與內容上的特徵,此書一出,仿作者蜂起,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尤其譽為與之頡頏之作,但《閱微》側重記事明理,人物形象不如《聊齋誌異》的豐滿,大大減少了小說之味。在篇篇女鬼鶯燕、狐魂充斥的故事中,也潛含了這一批存活於人世間,以人民福祉為依歸的正義官吏,審斷屬於陽間的冤案獄訟,實不可忽略,亦為明清公案小說發展高峰中又一值...
接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呼應、支援。《三國演義》第六八回:「見徐盛在李典軍中攪做一團廝殺,便麾軍殺入接應。」《紅樓夢》第七四回:「你且說誰作接應,我便饒你。」
掎角之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掎,拉足;角,抓角。「掎角之勢」指雙方同時下手捕鹿。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比喻兩邊彼此呼應,共同夾擊敵方。三國吳.張儼〈默記述佐篇〉:「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三國演義》第二二回:「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也作「犄角之勢」。
怛羅斯之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食源軍攻擊唐軍。高仙芝率領胡漢軍三萬人,討伐阿拉伯軍,在怛羅斯大戰五日,中因為葛羅祿軍和阿拉伯軍相呼應,夾擊唐軍。唐軍大敗,士卒傷亡殆盡,生還者僅有數千人。但唐氏對此役並不十分在意,高仙芝也未受到懲罰。此後,阿拉伯人取代波斯,從海路與中國進行貿易。大堂世界帝國於太宗、高宗時期形成,但從高宗末年漸出現破綻,安史之亂後更可以說是趨於崩潰。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唐高宗、阿拉伯帝國英文關鍵字:Emperor Gaozong of Tang、Caliphate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142。錦繡出版...
夔州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於章法結構、聲律節奏、反復對比、情景交融及用字精鍊等五方面。 結構嚴謹《秋興》是一個結構嚴密、互為呼應的詩組,故我們不能將之分拆欣賞,亦不能轉換其次序。《秋興》的前三首寫夔州,最後四首寫長安,以第四首為轉捩點。第一首以夔州的秋景起興,渲染出「蕭森」與動蕩不安的氣氛;而「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二句,則表達出心繫長安的心情。第二首承第一首「急暮砧」而來,寫詩人在夔府的暮景中,對兵戈不息,晚年臥病的寂寞心情;「每依北斗望京華」則再次表達出詩人對長安的懷念。第三首承第二首的夜色,寫秋日晨景。雖面對寧靜江色,但詩人想到...
晚成大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最偉大的器物,不是人力所能製作的。這種意思和上下文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較能呼應。並附載於此,以供參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