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98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佛教謂過去、現在、未來。《大智度論》卷一:「佛念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法皆度眾生為說法,我亦應爾。」
空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沒有真實性的存在狀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大智度論》卷三一:「人愛著空相,墮在斷滅。」
三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謂佛和阿羅漢所擁有的三種神通:(1)悉知一切眾生過去世的種種,稱為「宿命明」。(2)悉知一切眾生在未來世的生死狀況,稱為「天眼明」。(3)悟道、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智慧,由此達到解脫,稱為「漏盡明」。《大智度論》卷二:「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也作「三達」。
十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十項道德行為。《大智度論》卷四六:「復次,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須陀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惡道,並且決定將會解脫輪迴。須陀洹可分須陀洹向和須陀洹果。須陀洹向是指已入聖道,但還未達須陀洹果的境界。《大智度論》卷三:「彌勒佛隨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也作「預流」。
斷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斷絕後嗣。《通俗編.倫常》引《大智度論》:「世人有子,若不繼紹,則名斷種,為最可恥。」
性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謂一切現象都沒有實體。《大智度論》卷三一:「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也稱為「自性空」。
三善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輪迴中處境較好的三類眾生。即天、人、阿修羅。《大智度論》卷三○:「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