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隕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失職。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小臣狂妄,冒瀆天威,甘俟斧鉞,不勝隕越之至。」
采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召南》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或以為詠諸侯夫人祭祀之詩。首章二句為:「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忘恩背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史。敞起亡命,復奉使典州。 〔注解〕 (1) 備位:自謙充數之詞。 (2) 待罪:古代官吏常恐失職獲罪,故以此為自謙之辭。 (3) 京兆:京兆尹。漢代轄治京兆地區的行政長官,職權與俸祿與郡守相當。後亦借指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 (4) 賊捕掾:主管捕治盜賊之官。掾,音ㄩㄢˋ,古代官府屬員的通稱。 (5) 素:一向的。 (6) 恩貸:施恩授與。 (7) 章劾:彈劾。 (8) 受記考事:接受處分。 (9) 五日京兆:比喻任職的時間已不久了。見「五日京兆」。 (10) 無狀:不肖、無禮。 (11) 枉法:破壞法律。
任勞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任勞任怨」之典源,提供參考。 1、「任勞」:漢.桓寬《鹽鐵論.刺權》文學1>曰:「禹、稷自布衣2>,思天下有不得其所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故起而佐堯,平治水土,教民稼穡3>,其自任天下如此其重也,豈云食祿以養妻子而已乎?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勞,一人失職,一官不治,皆公卿之累也。」 〔注解〕 (1) 文學:職官名。漢時州郡及王國都設置,略如後世掌教化的教官。 (2) 布衣:平民。 (3) 稼穡:音ㄐ|ㄚˋ ㄙㄜˋ。播種與收穀。為農事的總稱。 2、「任怨」:《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顯內自知擅權事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納用左右耳目,有以間己,乃時歸誠,取一信以為驗。顯嘗...
彈劾無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視同仁地停止違法失職官員的職權,而沒有私心。《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漢張綱彈劾無私,直斥豺狼當道。」
罷免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對於失職的民選議員或行政官員,以投票方式罷免其官職的權利。
負義忘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刺史。敞起亡命,復奉使典州。 〔注解〕 (1) 備位:自謙充數之詞。 (2) 待罪:古代官吏常恐失職獲罪,故以此為自謙之辭。 (3) 京兆:京兆尹。漢代轄治京兆地區的行政長官,職權與俸祿與郡守相當。後亦借指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 (4) 賊捕掾:主管捕治盜賊之官。掾,音ㄩㄢˋ,古代官府屬員的通稱。 (5) 素:一向的。 (6) 恩貸:施恩授與。 (7) 章劾:彈劾。 (8) 受記考事:接受處分。 (9) 五日京兆:比喻任職的時間已不久了。見「五日京兆」。 (10) 無狀:不肖、無禮。 (11) 枉法:破壞法律。
監察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糾正係針對公務人員所屬之機關違法失當行為之指正。彈劾權依據憲法第97條第2項之規定,監察院有權彈劾失職之公務人員。糾舉權依據憲法第97條第2項之規定,監察院對於公務員之違法失職行為可提出糾舉案。(註2) 參考書目註1: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2011年9月五版,頁425-428。註2:中華民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認識監察院,http://www.cy.gov.tw/mp1.htm。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監察院英文關鍵字:The control ...
排山壓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以方底,令蒼頭詐稱東海王彊舅大鴻臚郭況書與彊曰:「君王無罪,猥被斥廢,而兄弟至有束縛入牢獄者。太后失職,別守北宮,及至年老,遠斥居邊,海內深痛,觀者鼻酸。及太后尸柩在堂,洛陽吏以次捕斬賓客,至有一家三尸伏堂者,痛甚矣!今天下有喪,弓弩張設甚備。閒梁松敕虎賁史曰:『吏以便宜見非,勿有所拘,封侯難再得也。』郎官竊悲之,為王寒心累息。今天下爭欲思刻2>賊王以求功,寧有量邪!若歸并二國之眾,可聚百萬,君王為之主,鼓行無前,功易於太山3>破雞子4>,輕於四馬載鴻毛,此湯5>、武6>兵也。今年軒轅星有白氣,星家及喜事者,皆云白氣者喪,軒轅女主之位。又太白前出西方,至午兵當起。又太子星色黑,至辰日輒變赤。...
息事甯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以輕為德,以重為威,四者或興,則下有怨心。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勉思舊令,稱朕意焉。」 〔注解〕 (1) 有司:指官員。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2) 殊死:斬首的刑罰。 (3) 案驗:考驗其事,而治其罪。 (4) 條書:分條記錄。 (5) 冀:希望。 (6) 天氣:四時的運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