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3.52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短兵相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短兵相接」之「短兵」,原是指短小的兵器,此語見於戰國楚屈原的作品〈國殤〉。當年秦、楚兩軍交戰,楚軍自知勢弱,但仍奮勇抵抗強敵。最後楚軍果然慘敗,戰場上布滿這些英勇將士的屍體,屈原乃作〈國殤〉,用以祭悼為國犧牲的陣亡將士。開頭四句:「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大意是說,楚國士兵手持吳地出產的戈,穿著厚重而堅硬的甲冑,與敵軍近距離遭遇混戰,彼此的軍車車輪互相交錯,將士們就用短兵器,與對方激烈地搏鬥廝殺。軍旗滿布,把陽光完全遮蔽,敵人多得像雲一樣,雙方射出的箭矢紛紛從空中掉落,將士們不顧性命,奮勇向前。「短兵接」原是指以短小的刀、劍等武器交手搏鬥,後來「短兵...
老謀深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意思是我既無精密的謀略,也無了不起的功勛,拿什麼貢獻給君王呢?於是身先士卒,奮勇向戰,終於打敗了翟柤。「老謀」須經「深算」所以,後來「老謀深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以形容人精明老練,計慮深遠。
挺身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自告奮勇
百聞不如一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百聞不如一見」這句成語的意思是聽別人述說千百遍,不如親眼看一次來得真確。典源出自《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趙充國是武帝時破匈奴的大將軍。宣帝時羌人入侵邊疆,攻城奪地,殺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趙充國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帶兵抗敵。宣帝問他需要帶多少兵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情在遙遠的地方是很難揣測的,我願意親自到西北邊境去看看,然後擬好作戰計畫,再向陛下報告。」趙充國到了邊境仔細考察後,擬定了駐兵屯守,整治邊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邊境終於安定。
手無寸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無寸鐵」原作「手無寸刃」。《異苑》一書所記皆神話傳說之事,其中記載晉代一則故事:住在順陽南鄉的楊豐和兒子楊香在田裡收割穀物時,被出沒的老虎給咬住,年僅十四歲的楊香,手上沒有拿任何短小鋒利的武器,直接捉住老虎的脖子,結果救了父親一命。刃就是鐵器,所以後來從這裡演變成「手無寸鐵」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手上沒有拿任何武器。另外在較早的文獻漢朝李陵〈答蘇武書〉:「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已可見到「人無尺鐵」一詞,意思是說:士兵傷亡慘重,箭矢也用完了,手上連一件短小的武器也沒有,還是奮勇爭先上前殺敵。
老成持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王劉濞的軍隊開拔至梁孝王的藩國邊界,梁孝王派手下的兩員大將韓安國和張羽抵禦吳軍,兩人通力合作,張羽奮勇作戰,韓安國則謀策布劃,沉著應對,穩定軍心。使得吳軍一直無法越過梁國,向京城前進。最後朝廷派出軍隊,由太尉周亞夫領軍,平定了這場亂事。《史記》裡記載,由於張羽的力戰,韓安國的「持重」,才使得亂事無法擴大,得以迅速平定。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老成持重」,用來形容人成熟老練,處事沉著穩重。
敬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重佩服。[例]他奮勇救人的義行,令人敬佩。
槍林彈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戰爭猛烈。如:「前線戰士在槍林彈雨中奮勇衝鋒前進。」也作「鎗林彈雨」。
邁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邁開步伐,勇往前進。[例]他正朝著理想奮勇邁進。
勇往直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奮勇前進、無所畏懼。《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然則那時節,他便在那裡鼓瑟可知。子路那副勇往直前的性兒,卻又不能體會到此,見夫子問道這等一句話來,一時沒人回答,我既年長,我又首座,我便語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