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戰時擊第一通鼓,戰士們最能鼓足勇氣。語本《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後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舊唐書.卷一九五.迴紇傳》:「奮其智謀,討彼凶逆,一鼓作氣,萬里摧鋒,二旬之間,兩京克定。」《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饒鴻生在兩江制臺面前告奮勇的時候,不過是個一鼓作氣,他說要遊歷英、法、日、美四國,不免言大而夸。」
身先士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作戰時將帥奮勇殺敵於士兵之前。《三國演義》第七二回:「披堅執銳,臨難不顧,身先士卒;賞必行,罰必信。」也作「躬先士卒」、「身先士眾」。
背水一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孤注一擲,背城借一,破釜沉舟反義:臨陣脫逃辨似: 形音辨誤 同 「背水一戰」及「孤注一擲」都有求取存續的意思。異 「背水一戰」側重於無退路之下奮勇向戰;「孤注一擲」側重於使用冒險的手段。 背水一戰 孤注一擲 辨似例句 ○ ㄨ 形勢已不容我軍有後退之路,大家只有~,和敵人拚一死活了! ㄨ ○ 他為了讓公司起死回生,將資金~盡數投入股市,成敗盡在此舉了。形音辨誤 同 「背水一戰」及「破釜沉舟」都有決心一戰的意思。異 「背水一戰」側重於不回頭、不罷休的決心;「破釜沉舟」側重於絕境中奮力一搏。 背水一戰 破釜沉舟 辨似例句 ○ ㄨ 形勢已不容我軍有後退之路,大家只有~,和敵人拚一死活了! ㄨ...
犧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為了某種目的或理想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權利。[例]戰士為了保衛國家,不惜犧牲生命,奮勇作戰。
旗開得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旗開得勝」指戰旗才一張開,就得到勝利。這句成語本用在軍隊開戰預期得勝。如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五侯宴》雜劇中,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說父親兵多將廣,手下人人奮勇善戰,並用「旗開得勝」形容兵力之強,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旗開得勝」後來也被用來比喻事情才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屢敗屢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然屢次戰敗,仍繼續奮勇作戰。相傳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屢吃敗仗,曾國藩上書朝廷,言及「屢戰屢敗」,經李元度更改為「屢敗屢戰」,以顯示其奮勇無畏的作戰精神。後多比喻雖然屢次遭受挫折失敗,仍然努力不懈。如:「這支職棒隊伍,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充分發揮運動家的精神。」
見義勇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遇到合乎正義的事,就應該奮勇的去做。《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
鼓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出戰時擂鼓吶喊,用以擴張聲勢。《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與鄒靖,引軍鼓譟而進。」也作「鼓噪」。
2.大眾一起發出呼喊喧鬧的聲音。如:「場中比賽激烈,場外觀眾亦大聲鼓譟加油。」也作「鼓噪」。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奮勇向前,不顧生死。#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大謬不然」、「戴盆望天」
棄甲曳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被公子翬奮勇當先,只一陣,殺得宋兵棄甲曳兵,逃命不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