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鶴唳風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聲鶴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若以正面迎敵,必定吃虧,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好讓晉兵登岸,兩軍決一勝負。苻堅自恃兵多,不疑有他,就答應軍隊後退。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苻融戰亡,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慌成一團,丟下武器連夜逃跑,沿途只要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來了,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後來原文中的「風聲鶴唳」演變為成語,用來形...
英法百年戰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英法百年戰爭(英語:Hundred Years'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法國海岸長久遭受維京北歐海盜騷擾侵略。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同意他們定居海邊的諾曼第。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第公國。1066年,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其後150年內,盎格魯-諾曼貴族說著法語統治英格蘭和諾曼第。1216年,他們失去諾曼第,但在百年戰爭於1337年開打時,仍然控有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一...
西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地,向西遷徙,又為烏孫所敗,最後擊敗大夏,占有其地,不再遷徙。大夏原為希臘人所建之國,大月氏受到被征服者影響,在種族外貌、風俗文化上都起了一定的變化。 產業沙漠中綠洲的景色宛如江南,氣候溫和,土攘肥沃,灌溉便利,宜於各種作物的生長。綠洲的農民耕種技術高明,五穀、葡萄等都能得到好收成。五穀可以換取牲畜,葡萄用來釀酒,而遍地生長的苜蓿是餵馬的好飼料。人們還懂得開採這裏豐富的礦產,鐵器普及,金銀器的製造精美,工藝水準高。玉更是本區特產,玉器的製作是重要的手工業,精美的玉器以及其他產品都由商賈買賣至遠地,賺取可觀的財富。 關鍵...
古墳時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書記》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古墳時代中後期,因有大量馬匹骨骼出土,故有騎馬民族征服論,提出大和國後期的國王(繼體天皇)是朝鮮人,但日本歷史有相反的說法,是神功皇后征新羅生下應神天皇,即是神道教中的八幡。此一時期渡來人自朝鮮半島、中國吳越和中原地區大量來日,引進先進的技術,奠下發展基礎,佛教也於此時由百濟引入。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日本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為主, 公元三世紀,日本的彌生文化經歷了許多改變。進入鐵器時代後,由於有比較好的工具,因此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用更進步的武器和盔甲有助於新生貴族...
羅馬和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期間2 帝國的衰亡3 關鍵字4 出處 期間在帝國最初的200年,羅馬呈現和平、富裕的景象。帝國廣大的疆土橫跨歐洲和亞洲,帝國所征服的土地納為羅馬的行者,由皇帝的代表─總督來治理。行者的物產皆由海運或發達的運輸公路網送達羅馬。個行省內的居民也採納了羅馬的法律和生活方式,新城的建造也仿效羅馬式的建築。 帝國的衰亡自西元三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日耳曼人(包括歌德仁、汪達爾人與勃良第人),為了躲避中亞的匈奴人的征伐,不斷地往西方遷移,並且建立他們的新國土。羅馬帝國的軍隊和邊防長城,都無法抵禦他們的攻勢。地國內所有的城市為了自...
凱撒(Cains Julius Caesa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波希戰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四九二至四四九年間,波斯欲與希臘爭奪小亞細亞殖民地、甚至征服希臘所引起的系列戰爭。在衝突期間雙方各有勝負,但最後希臘聯軍攻進小亞細亞,波斯承認希臘殖民地的獨立,戰爭方告結束。
山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大的山。[例]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征服臺灣的十大山岳。
俘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擒獲、征服。《舊五代史.卷三一.唐書.莊宗本紀五》:「應有百姓婦女,曾經俘擄他處為婢妾者,一任骨肉識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