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Roald_Dah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達爾寫的「猶太人」改為「以色列人」。根據此版本的譯文,達爾順理聲稱:「我不是反猶太主義者。我是反猶太復國主義者。」[6]據稱,達爾認為由於發表這些反猶太的言論,使自己不能成為一直很想當上的爵士。[7] 根據在2003年披露的政府文件所示,達爾曾經在1986年拒絕接受不列顛帝國官佐勳章,理由可能正是因為他太想要獲得爵士頭銜。[8]根據至少兩位傳記作家的說法,[9] 在達爾為自己的批評作辯護時,他告訴一位記者:「猶太人有一種特性,他們挑起仇恨……我的意思是,無論在任何地方反對任何東西,總是會有個原因;即使是像希特勒般可鄙的人...
典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文物。《隋書.卷四九.牛弘傳》:「牛弘篤好墳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採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漢之叔孫,不能尚也。」唐.韓愈〈請復國子監生徒狀〉:「國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趨競,未復本源。」
甘如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記載了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一直忍辱負重,希望有天能夠雪恥復國。他為了隨時提醒自己亡國之恨,於是臥薪嘗膽,過著刻苦的生活。他又積極地討好夫差,降低夫差對越國的戒心,獲取其信任。例如勾踐得知夫差喜歡葛製的輕薄衣服,就命令人民入山采葛,織成布料,好獻給夫差。勾踐的作法果然獲得夫差的信任與賞識,賜給他許多獎賞。采葛的婦人知道勾踐為了復國雪恥,用心良苦,所以作了〈苦之詩〉來稱頌自己的君王,其中有句「嘗膽不苦甘如飴」,便是描述勾踐嘗膽之事是極苦之物,但勾踐刻苦自勵,卻把它當成像糖那樣甜美。後來「甘之如飴」就用以形容樂意承擔艱苦的事情,或處於困境卻能甘心安受。「甘...
民生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安淪陷,國家衰弱,人民處境艱苦有如陷於泥沼和炭火之中。但上天沒有讓秦滅亡,主上英明神武,一定可以光復國土。」王永希望各州郡官員接到文書之後,在孟冬上旬率兵到臨晉會師,準備和姚萇、慕容垂決戰,可是,結果仍然不敵,王永兵敗後,苻丕南逃,他最後被晉將馮該殺死。「生靈塗炭」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形容人民處於極端艱苦的困境。此外,在《書經.仲虺之誥》中有一句話:「有夏昏德,民墜塗炭」,意思是說:夏桀昏庸不能體恤人民,以致人民生活陷入艱困。文中「民墜塗炭」的語義和《晉書.卷一一五.苻丕載記》中的「生靈塗炭」相近似,也可參考之。
東窗事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1103∼1141,字鵬舉,宋相州湯陰人,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宣和年間從軍,屢破金兵,復國有望,然因宰相秦檜力主和議,於是一日內連降十二道金字牌,召還,誣陷「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中。孝宗時復其官位,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岳武穆集》。 (3) 謀:策畫,計謀。 (4) 厲聲:語氣嚴厲。 (5) 得請於帝:指請准於天帝,來要秦檜之命。 (6) 秦:宋人,生卒年不詳,秦檜之子,本為秦檜妻兄與婢妾所生之子。官至少師。秦檜死後,秦亦被廢。 (7) 方士伏章:方士,研究神仙、祈禳等法術的人。伏章,方士名,宋人,生卒年不詳。 (8) 荷:音ㄏㄜˋ,扛,此處為穿戴...
走狗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越王句踐復國後,范蠡功成身退,留書給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後稱病不上朝,然遭人讒言,言其意欲作亂,越王便賜劍予種,種自殺而亡。典出《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比喻天下既定,功臣已無利用價值,因此遭到殺戮。
金門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屬福建省,位於廈門灣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北與馬祖列島控扼大陸東南沿海,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全島無論地面或地下皆構築防禦工事,形勢堅強,有「地下堡壘」之稱。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戰我軍獲得輝煌勝利,金門亦因此名揚世界。物產以鹽、白土、海產等為主,所產高粱酒尤聞名於世。簡稱為「金門」。
寒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夏朝人。初輔佐寒國君伯明氏,有窮氏后羿篡帝相之位,命寒浞為相。後浞殺后羿自立,終被帝相之子少康所滅,夏朝至此復國。見《左傳.襄公四年》。
嚴家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太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布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游牧民族。為閃族的一支。曾建立以色列國及猶太王國,後為羅馬帝國所滅,數十萬人民慘遭殺害,其餘人口則被迫遷徙,散居世界各地。由於中世紀歐洲的基督宗教國家均極端排斥猶太人,猶太人無土地所有權,故多從事商業和金融業。流亡時,盡力衛護傳統民族文化、宗教,特別重視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十九世紀後期,發起「猶太復國運動」,捐獻資金,購買巴勒斯坦的土地。西元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正式成立以色列國。也稱為「希伯來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