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1.04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而後緊接著「聖女、戰馬、鎗」、「銀叮」、「太行山上」、「鬼域訕」、和「美子的畫像」,他一吐心中的感懷。寫出了熱血青年的心跡和戰爭侵略中悲慘真實景況,字字血淚。民國三十四年,和夫人袁涓秋共同創辦了紅藍出版社,,民國四十三年,戰亂又起,便隨著政府南遷到台灣,夫婦二人再度把「紅藍出版社」重新在台北的永和家中成立。他最重要的著作《藍與黑》從四十四年構思,到四十七年完成,都是在太太的縫衣機上埋頭寫作。出版完《長夜》以後,他就停筆不再寫長篇小說,重執畫筆,專心於國劇人物畫。晚年定居於美國,2003年10月9日因心臟衰竭病逝於洛杉...
徐霞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人文地理情況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著作《徐霞客遊記》即是徐霞客自述其遊歷、見聞、遭遇以及抒發情緒、感懷的日記。徐霞客的足跡東至落迦山,西至騰衝西境,南達廣東,北到盤山。遍及大部分的中國國土。途中多有困厄、危難、摯友逝世、奴僕叛逃、命在旦夕、店家訛騙、盤纏用盡等等情況發生,但依然未曾動搖徐霞客的意志,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旅程,也替後世子孫保留了明末中國的部分面貌。作者以文人特有的敏銳觀察力、細膩優美的詞藻忠實地紀錄所見所聞,不僅是對風光景緻的形容,更有對人文的關懷感嘆。或許作者無力讓時間的洪流停止不動,保留明代一切原貌,但...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容取材廣泛。新詩的內容與題旨跟小說相近,不但富有人道主義的關懷,也深具諷刺與批判精神。楊守愚的漢詩多感懷、詠物、寫景與酬贈,但也有延續新詩社會寫實的作品〈農村什詠〉。綜觀楊守愚的作品,大多具有階級意識,並批判社會不公,關懷弱者的人道主義精神。楊守愚一生以中文寫作,駕馭白話文的能力,比同期作家流暢,更可貴的是,他已把許多俚語俗諺,運用在小說之中,有時亦夾雜閩南語與日語,語言風貌獨樹一格。縱觀楊守愚的創作可以發現,由於他深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影響,作品的取材及主題呈現上,都與賴和有許多雷同之處,如︰對日人殖民政策的反抗、對...
九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後泛指墓地。唐.韋莊〈感懷〉詩:「四海故人盡,九原新塚多。」唐.皎然〈短歌行〉:「蕭蕭煙雨九原上,白楊青松葬者誰?」
枵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著肚子。宋.陸游〈幽居遣懷〉詩:「大患元因有此身,正須枵腹對空囷。」宋.范成大〈除夜感懷〉詩:「匏瓜謾枵腹,蒲柳無真姿。」
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驅除風寒。習慣上多以薑和紅糖兩種熱性的東西,熬汁下肚,頓時會感到全身通熱,去除寒氣。宋.蘇舜欽〈城南感懷呈永叔〉詩:「昔云能驅風,充腹理不疑。」
絕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撰《春秋》,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一句。麟為仁獸,聖王的象徵,孔子知道麟被捕後,感懷自己的理想抱負不得實現,因而絕筆。典出《左傳.哀公十四年》晉.杜預.注。後比喻理想抱負不得實現,或表示不事著述,從此絕筆。宋.蘇軾〈東樓〉詩:「獨棲高閣多辭客,為著新書未絕麟。」宋.陸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詩:「明發復擾擾,吾詩其絕麟。」
永存不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永垂不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永垂不朽」原作「垂不朽」。蔡邕,字伯喈,東漢陳留人。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胡廣,字伯始,東漢南郡華容人。官至太傅,歷事安、順、沖、質、桓、靈六帝。胡廣熟悉典章,辦事經驗豐富,柔媚謙恭,不抵觸任何人,在當時有「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惟胡公。」的諺語。靈帝即位時,胡廣年已八十,仍代為太傅,老死任上。熹平六年,靈帝感懷胡廣的恩德,令胡廣的學生蔡邕為恩師作〈胡公碑〉,以紀念胡廣。內容記載胡廣對漢朝的貢獻,並且頌揚胡廣的事蹟必可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後來「永垂不朽」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永遠流傳而不可磨滅。
於梨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灣60年代現代主義流派,創作主題以留學生文學為主。近年筆鋒調轉,深入探討女性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命的感懷、對生活的體悟,以及描繪對婚變後婦女掙扎、找尋獨立的崎嶇道路。曾獲一九八四—八五年及一九九一的富步雷獎。觀點我再一次閱讀《秋山又幾重》集中的九篇文章。一面以作者的身分探討每篇文章是否達到了故事的統一,人物的逼真,及對話的生動,另一面又以讀者的身分仔細的給每篇小說的可讀性打分。當然,在作者的眼裡,每篇都有欠缺,但在讀者的眼裡,這些欠缺倒沒有影響到它們的可讀性。著作作品有《夢回青河》(長篇小說,台北:皇冠,1963)、《又...
月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形狀似鉤的新月。宋.張澄〈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詩二首之二:「別家六見月牙新,萬里風霜老病身。」也作「月芽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