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81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經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名人學者的著作。如:「名不見經傳」。
名實相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徒負虛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有名聲,而無內涵。指名聲與事實不相符合。也作「徒有其名」、「徒有虛名」。
指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名控告。如:「他被指控偷車。」
魏紫姚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洛陽兩種名貴的牡丹品種。魏紫,千葉肉紅花,出於五代魏仁溥家;姚黃,千葉黃花,出於民間姚氏家。見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後為牡丹的通稱或泛指名貴的花卉。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你素魄兒十分媚,慧心兒百和香,更壓著魏紫姚黃。」《孤本元明雜劇.八仙過海.頭折》:「牡丹似錦燦朝霞,魏紫姚黃足可誇。」也作「姚黃魏紫」。
名實不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名不副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名不副實」典源作「名實不副」。「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實」了。古人十分重視「名」、「實」的重要性,如《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在所引典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
發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策略是教師於提出一個問題並由多人回答不同意見後,再提出深入一層的問題;尖峰策略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並指名回答後,陸續提出較深入之問題,由同一人回答。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發問英文關鍵字: questioning 參考資料註1.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著(2009,二版)。教學原理(頁155~169)。臺北市:心理。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ult.jsp?st=all&keyword=%E7%99%BC%E5%95%8...
某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一個不指名的人、地或事物的代稱。[例]某個人、某個地方
名實相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名不虛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有其名,所以值得為他們立傳。文中也用了「名不虛立」之語。後來「名不虛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與實際相符,而非徒有虛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