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即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近日。宋.陸游〈遣舟迎子遹因寄古風十四韻〉:「知汝即日歸,明當遣舟迎。」《水滸傳》第四七回:「我也每每聽得有人說,祝家莊那廝要和俺山寨敵對。即日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因而正好乘勢去拏那廝。」
內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伏在團體、組織中,從事破壞、分化的敵對分子。也稱為「內姦」。
親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敵對、敵視
仇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間含有深刻怨恨而成敵對狀態的人。[例]自從交惡後,他們一直視對方為仇敵。
陣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陣布列的形勢。[例]敵對雙方擺開陣勢,準備展開最後的決戰。
兩鼠鬥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2.語譯 比喻敵對雙方在地勢險狹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獲勝。 3.故事內容有一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消息傳到趙國的首都邯鄲。趙王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共商救閼與之策。  趙王頭問廉頗:「可不可以去救閼與?」廉頗說:「閼與地處山中,艱險狹窄而且離邯鄲又遠,不容易援救。」  趙王又問樂乘,樂乘也認為廉頗說得對。趙王又問趙奢。趙奢說:「道路遙遠、艱險、狹窄,...
暮楚朝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朝秦暮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海陵集序〉是晁補之重要的文論之一,其中「朝秦而莫楚」句,源於戰國時秦、楚為兩個敵對的大國,地處兩者間的韓、趙、魏等弱小國家,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立場搖擺,一下以秦國為侍奉的對象,一下又依附於楚國。當時的說客策士,也沒有尊君愛國的觀念,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各國間遊走不定。晁補之認為這樣的風氣,連帶的影響了當代文風,戰國時的文人,不像春秋時代文人那樣具有以尊君愛民為職志的胸懷,因此文章不再富含義理,而且出現許多誇大虛浮的部分。但雖如此,因為距離夏、商、周及春秋時代未遠,整體看來,戰國時代的文章仍是值得欣賞。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
潛能性與實現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舉例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潛能行到實現性的過程,亞理士多德不滿意柏拉圖之二分法,將形上的形式或觀念與形下的幻影或感官實物做截然二分,二者壁壘分明,亞里士多德卻認為二者只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並非敵對。現實與理想很難劃清界限,卻經常二者重疊或融合為一,只有數量上或程度上的差異,卻無性質上的分別,亞里士多德仍然更換了柏拉圖的哲學用語,另以潛能性與實現性來表示,卻應視各種狀況而定,這種說法,可以解決哲學上許多困難的問題,比如說,幾何上的線是由點形成的,如認為線可以分割成無數的點,這就不是線本身的連續...
西安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安事變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部的一場政變行動,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的中國西安。九一八事變後,抗日的聲浪瀰漫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國軍與日軍早已壁壘分明,立於敵對狀態。政府深感對日抗戰已無可避免,於是積極在全國建設以充實國力。而此時中共卻不斷擴大,處處牽制政府抗戰方針。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基於「攘外必先安內」,親自督剿,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圍剿共匪。剿共期間,少數野心軍人政客竟然企圖分化與割據。幸虧中央應變得宜,都能快速平息事變。然正值中共流竄陝北,政府全面復興建設時,竟又發生震...
敵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敵對、歧視、仇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