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臻臻至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態度懇切周到。《水滸傳》第三三回:「花榮夫妻幾口兒,朝暮臻臻至至,供茶獻酒供食,伏侍宋江。」
行雨朝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懷王夢巫山神女的故事。戰國時楚懷王遊高唐,晝寢,夢見一婦人來荐枕席自稱巫山女神,住於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見《文選.宋玉高唐賦.序》。也作「行雲行雨」。
水涸石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落石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醉翁亭位於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城西南瑯琊山兩峰之間,為山僧智仙所築。〈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遊賞醉翁亭後所寫下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寫出山林四季變化的景色:春季有野花幽香,夏季有綠樹繁茂而成一片濃蔭,秋季風聲蕭瑟而霜色瑩潔,冬季水枯而石頭盡露。朝暮之間的景色變化,加以四季的不同景色,使得遊賞於醉翁亭中的快樂顯得無窮無盡。「水落石出」或許就是從本文摘出的一個成語。因為水位低,本來沉於水底的石頭逐一浮露出來,石頭猶如原被遮掩的真相,所以這句成語就被用於比喻事情經過澄清而後真相大白。
伍員乘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伍員忠諫含冤而死,囑其子投屍江中,欲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是以錢塘潮頭怒湧,時見伍員乘素車白馬居其上。當地以員化為濤神,立廟祀祠。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千狀萬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式各樣的形態。《宣和畫譜.卷二.道釋》:「至於鷹犬馳突,雲龍出沒,千狀萬態,勢若飛動。」宋.陸九淵〈與王謙仲〉:「朝暮雨暘雲煙出沒之變,千狀萬態,不可名模。」也作「千態萬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