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28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菩提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緬甸即及斯里蘭卡等地區。而菩提樹的種名為religiosa,意即「神聖的」、「宗教的」,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於樹下悟道而命名。而菩提樹之英文名則多來自於梵文,如Botree、Peepul Tree、Pipal Tree等皆是。(註2) 莖菩提樹為桑科常綠性大喬木,其樹幹平滑而粗壯,挺直,而其上具有多數分枝,呈淡褐色。 葉菩提樹之葉具有長柄,革質,外觀類心臟之形狀,呈闊卵形至三角狀卵形,全緣,且表面相當花華,綠色。 花菩提樹的花一般為腋生,屬於隱頭花序,無梗。菩提樹的花成熟時為黃褐色,而後再轉變為暗褐色,而一般花期約在七至八...
道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地,總結漢代以來流行的佛教學說,整理新譯舊譯的經典,編纂目錄,確立戒規,主張僧侶應以「釋」,即釋迦牟尼為姓。其栽培了慧遠,慧持等高僧。 著作道安的著作共有二十餘種。不過大多是佛經的注解,篇幅很小,除了幾部是二卷本外,其餘皆為一卷本。如下:《陰持入注》、《大十二門注》、《放光般若折疑略》、《答法汰難》等四書,各為二卷。《光讚折中解》、《光讚抄解》、《放光般若折疑准》、《同起盡解》、《道行集異注》、《小十二門注》、《了本生死注》、《密迹金剛》、《持心梵天二經甄解》、《賢劫八萬四千度無極解》、《人本欲生經注撮解》、《安般守意...
釋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印度一氏族名。佛陀釋迦牟尼是此一族人。
2.佛祖釋迦牟尼的簡稱。參見「釋迦牟尼」條。
佛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民俗對釋迦牟尼的敬稱。因其為佛教的始祖,故稱。《西遊記》第一二回:「太宗文武俱各拈香,拜了佛祖金身,參了羅漢。」
韋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胡語的音譯。佛教的護法神,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
正法眼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宗稱釋迦牟尼佛所付予迦葉的法。也就是禪宗以心印心的法門。後以比喻事物的要旨精義。《景德傳燈錄.卷一.第一祖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陸游〈普燈錄序〉:「不立文字,不形言語,謂之正法眼藏。」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毗盧遮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但由於對譯名了解的分歧,所以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和密宗同樣認為,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只是音譯全稱和略稱的差別。華嚴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而密宗以是法身。天台宗和法相宗則將毗盧遮那和盧舍那分開。天台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的法身,盧舍那是報身;法相宗以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百性身,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受用身。也譯作「遍一切處」、「大日」、「盧舍那」、「光明遍照」、「遮那」。
大慈大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慈,佛家用語,指愛一切眾生;大悲,指拯救一切受苦難的人。「大慈大悲」形容救度眾生的廣大慈悲。《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亦形容人心腸好,非常慈悲。《水滸傳》第四回:「萬望長老收錄,大慈大悲!看趙某薄面,披剃為僧。」
梵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神。與溼婆、毘溼笯成三位一體。雖然一切萬物皆從祂而來,但魔鬼、災難也是祂創造的,所以在三位中地位並不高,在佛教中,梵天是釋迦牟尼的右脅侍,身高四十五里長,住色界初禪天,是佛教護法神之一。也稱為「大梵天」、「大梵天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