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將物體綑綁勒緊在一處。[例]他用鐵絲把鬆了的桌腳摽住。
|
束手就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加抵抗,讓人綑綁捉拿。《宋史.卷二五一.符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儒林外史》第八回:「寧王鬧了兩年,不想被新建伯王守仁一陣殺敗,束手就擒。」也作「束手就縛」、「束身就縛」。
|
齊人攫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齊國人想要得到金子,於是到賣金子的地方,向人搶奪金子,後來被綑綁審問,為何在眾目睽睽之下行搶?齊人回答:「殊不見人,徒見金耳。」典出《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後用以比喻被利欲蒙蔽了心智,行事不顧後果。
|
秋風過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西遊記》第七七回:「莫說是麻繩綑的,就是碗粗的棕纜,只也當秋風過耳,何足罕哉!」
|
不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由不得、不容許。《文選.嵇康.幽憤詩》:「民之多僻,政不由己。」《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地方人一時鬧動,走上了一堆人,圍住他道:『殺人的,不是他,是誰?』不由分辨,一索子綑住了,拉到縣裡來。」
|
剩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剩下、多出來的。如:「他把箱子綑緊後,再把剩餘的繩子剪斷。」
|
洞穴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內容摘要2 洞穴隱喻3 在教育上的啟示4 柏拉圖的形上學5 柏拉圖的知識論 內容摘要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以洞穴來說明人追求善的過程。在比喻中,有一群人在地下洞穴裡,四肢被綑綁,其後方燒著一堆火,他們只能看著火光所映射出的影像,其中一人會辨識出其中虛假,走出洞穴接觸陽光。剛出洞穴的人會因為眼睛不適應光源,而無法睜眼分辨事物的真假,因此需要先從影子、水的倒影開始,認識到幻象與真實的差別,之後才能直視太陽,也就是智慧的共相 ─ 善。 洞穴隱喻柏拉圖以洞穴引喻他對真理、知識的看法。他把世界分為觀念界與現象界,而不變的...
|
離鄉別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晏認為,世間男女接觸佛教,看到許多的經籍,便埋首研究。如此一來,非但不能得到正道,反而被文字的枷鎖所綑綁,無法解脫。因此他鼓勵求道者應該離開故鄉,到外地去求訪得道名師,親身追求正道,如此才不會被經典文字所迷惑。後來「離鄉背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
|
號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犯人綑綁遊街示眾。《水滸傳》第五一回:「立等知縣差人,把雷橫捉拿到官。當廳責打,取了招狀,將具枷來枷了,押出去號令示眾。」《三國演義》第九回:「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又將董卓屍首,號令通衢。」
|
清風兩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然謙才大機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綑載香帕、磨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磨菇與線香,不資民用1>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2>話短長。」其律己如此。 〔注解〕
(1) 不資民用:不給民用。
(2) 閭閻:鄉里,亦泛指民間。〔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五.于節庵遺事》、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吳都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