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7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水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測,知道水星表面布滿隕石坑。這麼小的行星卻擁有巨大的鐵核。天文學家至今不解。(註2) 旋轉和軌道水星自轉速度相當慢,自轉一周大約需要59天,但是繞太陽公轉的速度非常快,只需要88天。若從水星觀看日出,要隔176天才能在看到下一次日出。從同一位置看到兩次日出的間隔裡,水星已經繞著太陽公轉兩周。(註1) 坑坑洞洞的世界水星表面受到無數次的隕石撞擊後,到處坑坑洞洞。一次巨大的撞擊後,卡路里盆地形成,周圍由山脈圍繞,稱為卡路里山。在盆地之外是撞擊噴出的物質...
海王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星名。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目前已知有十餘顆衛星,有行星環。屬於類木行星,外觀呈藍色,大氣成分主要為氫、氦及甲烷。
天王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星名。距離太陽第七近的行星,目前已知有二十餘顆衛星,有行星環。屬於類木行星,外觀呈藍綠色,大氣成分主要為氫、氦及甲烷。自轉軸與公轉軸約略成垂直,是太陽系行星中唯一「躺著」轉的行星。
白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於地球自轉軸傾斜,高緯度地區在某些日子,太陽雖落至地平線下,但始終在六度以內,以致天光不會全黑的夜晚。
大陸漂移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同的古氣候資料-相連的古代冰河遺跡。 學說的缺陷與後續發展缺陷:潮汐若足以推動大陸,則早影響地球自轉,而陸塊壓破海洋地殼更是毫無根據。發展:1960年代,隨著洋脊系統研究的進步,海洋擴張說的提出令大陸漂移學說得以繼續發展,並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 參考書目呂特根、塔布克、塔沙著,蔡菁芳、王季蘭譯《觀念地球科學II 》(天下遠見出版 2012 一版) 頁72~83。濱野洋三著,王國新譯《圖解地球的構造》(世茂出版 2001初版)頁114~117。
恆星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當於二十三小時五十六分四秒。最初以遙遠恆星為基準,故稱為「恆星日」。
信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南北緯三十度附近,空氣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因受地球自轉影響,在北半球變為東北風,在南半球則變為東南風,因其風向規律穩定,故稱為「信風」。又因船員常利用此風來航行,橫渡大洋貿易,故也稱為「貿易風」。
南半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球赤道以南的部分。其海洋面積多於陸地面積。[例]信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在南半球變成東南風向。
西風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副熱帶沉降的氣流吹向極圈的行星風帶。在南、北半球的中緯區各有一西風帶。因地球自轉的關係,北半球的風向為西南,南半球的風向為西北,到了高緯度,即均偏為西風。
冥王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30年湯姆包夫(C. Tombaugh)研究照相底片時所發現,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最小星體之一。冥王星赤道直徑約為2345公里,公轉週期247.686年,自轉週期6.387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