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授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一種佛經的體裁。為十二分教之一。指記載佛回答有關弟子等人死後往生何處的經典。(2)佛對某菩薩預言其未來成佛之事,稱為「授記」。《放光般若經》卷三:「舍利弗問須菩提,言:『諸有住是三昧者,為已從過去諸佛授記已耶?』」
悚然生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西元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人。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參見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桑榆之光:日落時從桑、榆樹梢上射出的餘暉,比喻人的晚年。 (3) 朝陽:早晨的太陽。朝,音ㄓㄠ。 (4) 高足:古稱最上等的良馬,後用作對他人弟子的美稱。 (5) 肅然增敬: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肅然,莊嚴恭敬地。
支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支婁迦讖之縮稱。生卒年不詳。月支國人,在東漢桓帝末年到洛陽,於漢靈帝時翻譯道行般若經、兜沙經等,是最早將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高僧。
六家七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時期佛教解釋《般若經》的派別。《般若經》初傳中國時,限於對印度文化理解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異解,遂有「六家七宗」,其代表分別為道安的本無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開的識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支愍度的心無宗、于道邃的緣會宗、竺法深、竺法汰的本無異宗。前六者是六家,若加上本無異宗則稱為「七宗」。
竺法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晉高僧,生卒年不詳。祖籍月支,世居敦煌。精通西域語。譯有《光讚般若經十卷》、《正法華經十卷》等,凡一百五十四部。為鳩摩羅什之前最大的譯經家。
須菩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為梵語Subhūti的音譯。意譯作善現、善見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以善了佛陀所說的空理著稱,是般若經中主要發問者,稱為「解空第一」。
朱士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三國魏潁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因感當時所譯的般若經文句艱澀,難以理解,決定西行求法,是中國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十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華嚴宗將印度佛教流派和經典判分成十宗。一、法我俱有宗,謂犢子部等;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部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七、一切皆空宗,謂《般若經》等;八、真德不空宗,謂《楞伽經》等;九、相想俱絕宗,謂《維摩經》等;十、圓明具德宗,謂《華嚴經》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