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眼睛白色部分較多,瞳子較小。《新唐書.卷二一二.藩鎮盧龍列傳.張允伸》:「詔張公素為節度使,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暴厲,眸子多白,燕人號『白眼相公』。」
安史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佔領洛陽,造成為時九年的安史之亂。 經歷安史之亂時,原先的律令機構無法應付亂事,唐室乃將乃將邊境藩鎮組織遷入內地。節度使是律令機構逐漸發生問題所設的許多組織之一,而其重要性又超過其他使職。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唐末,全國約設有四十五個節度使。每一個節度使常領有數州,甚或管轄十多州;而且除原有的兵權外,又兼任有行政權的觀察使和轄區內最重要區域的州(稱為使府)刺史。轄區內分為史府及其他的州(稱為支郡)。使府由藩鎮的主要兵力─牙中軍屯駐,支郡則由牙外軍屯...
古文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文運動發生廣泛的影響,是和韓柳文內容的深廣有密切的關係的。韓柳以後,社會矛盾進一步發展,不僅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無法挽回,而且爆發了農民大起義,道統的宣傳既無補於統治階級的沒落和崩潰,士大夫振作有為和希望,也漸趨破滅,後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狹小、瑣細的道路,古文便成為少數隱者之流的抒寫生活情趣的工具。這些古文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內容,但畢竟不夠深廣,不足以振奮人心,因而也就自然地不為人所注意了。這樣,形式主義的駢文就輕易地恢復了統治地位。到了宋代古文運動遠承唐代韓愈,柳宗元,醞釀於宋初,而完成於歐陽修。韓愈,柳宗元去...
感激流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感激涕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宦官、朋黨之禍,外有藩鎮割據,盛唐繁華氣象已不復存在。憲宗即位後,在邊疆形勢趨緩,國力較為豐厚下,開始展開削藩的戰爭。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隨即發動叛亂。憲宗發宣武等十六道兵討伐,經過長期的戰爭,最後李愬於元和十二年攻破蔡州城,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戰爭。至此,割據藩鎮相繼歸順,朝廷的威信為之一振。劉禹錫寫的〈平蔡州〉詩即是描寫這場戰爭的情景。長達四年的戰爭結束後,城裡到處響著和平的音樂,大家回憶起戰爭時的舊事,都對「漢家飛將」李愬救眾人於水火,讓大家免於再受戰爭之苦,感激得涕淚俱下。...
通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官名。宋初,為制衡各地權勢過大的藩鎮,乃派朝臣通判府、州的軍事,和地方主官共同管理政事或職掌兵民獄訟,但實際上亦負有考察知府或知州忠貞程度的任務。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小官王仲賢,洛陽人氏,見任眉州通判。」《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郡宰別駕,乃稱『通判』。」
感極涕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感激涕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宦官、朋黨之禍,外有藩鎮割據,盛唐繁華氣象已不復存在。憲宗即位後,在邊疆形勢趨緩,國力較為豐厚下,開始展開削藩的戰爭。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隨即發動叛亂。憲宗發宣武等十六道兵討伐,經過長期的戰爭,最後李愬於元和十二年攻破蔡州城,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戰爭。至此,割據藩鎮相繼歸順,朝廷的威信為之一振。劉禹錫寫的〈平蔡州〉詩即是描寫這場戰爭的情景。長達四年的戰爭結束後,城裡到處響著和平的音樂,大家回憶起戰爭時的舊事,都對「漢家飛將」李愬救眾人於水火,讓大家免於再受戰爭之苦,感激得涕淚俱下。...
旌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來指揮軍隊的旗幟。唐.李頻〈陝府上姚中丞〉詩:「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折:「牢騷,刁斗宵嚴,羽書傍午,霜風破裂旌旄。」
陳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嵩伯詩集》二卷,編入《全唐詩》。 觀點 晚唐時期,中央王朝在宦官專政、朋黨交爭的局面下,日趨衰微,藩鎮勢力強大,中央政令不通,人民輾轉在重重剝削壓迫之下,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作為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陳陶目睹大唐帝國的內憂外患,政治腐敗,卻不甘虛度年華,思索“如何名金波,不共水東流”,他自詡為“谷底蘭”、“波中鷗”,志在政治上施展才華,有一番作為,建功立業,報效國門。他在《海昌望月》詩中宣稱:“平生煙霞志,讀書覓封侯”。但是,殘酷而又嚴峻的社會現實,無情粉碎了陳陶的迷夢,致使他鬱鬱不歡,憤憤不平。今天看來,他認為“古來成事...
朋比作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朋比為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李絳(西元764∼830),字深之,唐朝贊皇人。其一生時值中唐時期,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而朝中的朋黨之爭也愈演愈烈。李絳一向行正道,勇於犯顏直諫,深得唐憲宗的欣賞,每每徵詢其意見,協調事務。典源此處是摘自《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提到當時朝中朋黨之爭激烈,唐憲宗深以為慮,因而詢問李絳,李絳說:「自古以來君主最忌諱的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他們是以利益為趨向,完全不顧忠義道德。而正直的君子,則盡忠職守,不圖其他的利益,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錮之禍,想要消滅這...
重望碩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德高望重」。見「德高望重」條。01.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太宗端拱二年》:「今宰相普三入中書,再出藩鎮,重望碩德,元老大臣,人所具瞻,事無不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