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動機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機是引發行動的一種衝動、慾望與需求。常以「動機」詮釋個體的行為表徵。以大腦習性、歸囚與分類化之機制運作,形成不同學派和意向性的動機學說和理論。例如教育領域著重探討「學習動機」;企管領域將動機研究納入激勵人力資源項目。現今動機學說的主要內容如下:1.驅力減低說(drive reduction theory),或稱驅力還原論:Clark Hull於1943、1952提出,主張個體自有內在的驅力,勢必將其轉出成為確定的方式。2.最佳激發水準說(Optimal arousal level theory),或稱喚醒論(arosu...
心理計量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特殊能力。2.桑代克(Thorndike)─三因論:桑代克將智力分成三種能力:抽象智力:運用符號表徵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機械智力:運用肢體感官進行操作的能力。社會智力:人際互動的能力。3.卡特爾(Cattell)─智力型態論:卡特爾主張智力分兩種:流體智力:為個人的基本能力。受先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下降。晶體智力:為個人經學習後擁有的能力。受後天影響較大,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卡特爾認為智力測驗測得的僅是流體智力,忽略了經體智力的作用,他的理論開啟老年的智力及記憶力的研究。4.賽斯通(Thurstone):群因論:賽...
發現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和分析思考發現新知的歷程。(註1) 類別以下介紹四種發現教學的設計方法: 1. 遊戲方法布魯納動作表徵、影像表徵和符號表徵的認知發展主張,認為人類的認知成長是從孩童時期的習慣性行動,經由想像有關形象的自由行動,到轉化行動和行動到語言表達(Bruner et al.,1967)。認知發展是讓學生在直觀思考中,發現者各種可能的問題解決途徑,當學生能從遊戲中產生有效能的驚奇,那麼...
線索是指出有關事件發生的時間及事件內容,取決於訊息最初的編碼形式,以及個體是否能對於事件產生特定記憶表徵。 觀點比較心理學家Tulving認為情節記憶是:在某特定時空下所發生之特定事件或情節的儲存,例如對於今天早餐食物內容的記憶。情節記憶的貯存單位是事件(情節),事件之間的時間關係為事件在記憶中的組織基礎,也是事件可被提取之方式。因此有效的提取線索應註明記憶發生的時間、地點。學者Wheeler和Stuss界定情節記憶的主要區別特徵具有特別看法:情節記憶必須仰賴某種特別覺察,這種覺察是所有健康的個體皆可確認的。當個體回想個...
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_knowledg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錄1 特徵2 心理歷程3 價值4 參考文獻 特徵其特徵有三:(1)形式上以「命題」及其「命題網絡」來表徵。探討陳述性知識的精緻歷程時,認為建立命題網路是理解知識的基礎。(2)為一種靜態的知識,它的啟動是輸入資訊的再現。(3)陳述性知識啟動的速度較慢,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需要學習者對相關事實進行再認或再現。 心理歷程陳述性知識要求的心理過程主要是記憶。陳述性知識的獲得是指新知識進入原有的命題網路,與原有知識形成聯繫。在學習的一般歷程中,獲得陳述性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在進行精緻加工的同時,須對新資訊加以組織,將新命題與命題網...
松鶴延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乘法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乘法教學(Multiplication teaching)目錄1 教學內容1.1 每2個、每5個一數1.2 了解乘法意義1.3 認識符號1.4 認識九九乘法表1.5 認識乘法計算1.6 應用問題2 直式的表徵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教學內容 每2個、每5個一數學習乘法的第一步驟,即須培養學生有等量集合的概念,舉例而言,有一堆餅乾,能將它分成三個一堆,恰可分為五堆,由此可教導學生這堆餅乾為五的倍數。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倍數觀念時,可先給予一堆餅乾或是物品,讓學生以2個、5個或是10個一數的方式,來數完一堆東西培養出倍數的概念。...
客體關係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能與攻擊的本能趨力。所謂的關係是指個體和真實的他人,或是個體與其所幻想的某個真實人物之心智影像或是表徵,以及個體對於早期重要他人的心智影像或是表徵與目前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依附理論以及之後的客體關係理論,均是強調自我,若要健全發展,則個體早年與重要他人的安全穩定依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客體關係理論對兒童輔導工作者的啟示如下:自我的發展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歷經許多階段,從與母親的共生關係一直到分離與個體化的階段。嬰兒早期與客體關係的依附與分離經驗和品質,...
汙名化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認為其文化較為落後、卑微等,削弱其認同感,產生對自己所屬團體認同上的危機,甚至可能排斥其母文化及表徵,而向主流文化靠攏或被同化。註1目錄1 汙名化認同相關事件1.1 汙名化認同之於台灣原住民1.2 汙名化認同之於非洲地區人民2 參考資料 汙名化認同相關事件 汙名化認同之於台灣原住民台灣早期漢人看待原住民持較負面的態度,此現象可自漢人對原住民的行為舉止中發現,其中包括對原住民冠以「番」、「山胞」等具負面意義之詞彙,且對於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也一貫以相同的價值觀與方式加以排斥、壓抑甚至盡力去除。對於原住民而言,這是一...
宗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別是「神聖」(the scared)與「世俗」(the profane),而宗教的功能則在說明及表徵何謂神聖?張示與神之間的關係為何?神聖與世俗間的關聯為何?而宗教信仰則是針對上述所統整而成的系統,且信仰可以影響人的實際行為。 神聖事務任何平常隨處可見之事物一旦被神聖性所灌注,就轉為具有超凡力量之神聖物件,舉凡:雕塑化為神像、時間作為慶典、地點視為聖地、聲音變為佛號而文字則成為經典等。對虔誠的宗教信徒而言,世俗界被視為表相世界,而神聖界才是真正真實的世界.作為一切存在的基礎。 宗教儀式關於神聖而依再重複具一定標準程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