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劉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列朝詩集小傳》評道:「竊窺其所為歌詩,悲惋衰颯,先後異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盡然傷之。」 著作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藍田出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稱吳大帝。 (5) 瑾:諸葛瑾(西元174∼214),吳國大臣。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孫權的主要謀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國為使,向劉備索討荊州。孫權稱帝後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6) 藍田:山名。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南,相傳此山出美玉。
流離顛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見《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蒯通》、《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蒯通傳〉內容則是表述謀士蒯(ㄎㄨㄞˇ)通為齊王韓信分析天下局勢,說到劉邦和項羽相爭多年,造成人民慘死,流亡離散荒野。因而建議齊王韓信發揮手握重兵的影響力,進而與楚、漢三足鼎立。〈薛宣傳〉內容則是表述漢成帝責備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內,怠忽職守,導致國家穀倉空虛,使得百姓挨餓,流亡離散各地,幾萬人因此生病而死。後來「顛沛」和「流離」被合用成「顛沛流離」,用來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處流浪。
千慮一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楚漢之際,韓信奉命和裘耳率兵數萬,北伐趙、代,要想攻下井陘口(在今河北省),再進攻趙國。 趙王和成安君聽到消息,就陳兵井陘口,準備迎戰。有一位謀士廣武君李左君,告訴成安君說︰韓信乘勝而來,銳不可當,但是軍隊遠來,補給困難。井陘口情勢險要,車騎透過很難,糧食一定落在後面。他請求率兵三萬,從小路抄到韓信後面,截其輜重,而前面大軍守住,不和他交戰,使他進不能戰,退不能回,不到十天就可以把韓信的頭取來了。但是成安君是位儒者,主張義兵而不用詐謀,所以不用李左君車之計,而愿與韓信正面決戰。 韓信也知道他的處境危險,不便貿然進兵...
養虎貽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當劉邦也打算要西向回歸漢地時,他的謀士張良和陳平卻勸阻他,說︰「大王,此時我軍已經取得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項羽的軍隊卻兵疲糧缺,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大好時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澈底消滅它,如果現在放楚軍回去而不追擊,就好像是養了一隻會吃人的老虎,日後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大患啊!」於是劉邦派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最後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後來「養虎遺患」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不除去仇敵、惡人,將給自己留下後患。
前功盡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功盡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前功盡棄」原作「前功盡滅」、「前功必棄」。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養由基聽了,就說:『...
電掣風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萬事畢矣。」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卒,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1>。 〔注解〕 (1) 不知所由:不知道從何處而來。
燒眉之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燃眉之急」,拿出來變賣。知道這件事後,李開先內心非常感動。另外在許多成語詞典中都引了三國時代,吳國謀士張昭取笑諸葛亮的一段話。說孔明平日自比古代名相管仲、大將樂毅,可是當劉備落難,有「燃眉之急」的時候,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段文字雖不見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卻可以拿來當做「燃眉之急」的用法參考,所以附載於此。
比比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
前功併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前功盡棄」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前功盡棄」原作「前功盡滅」、「前功必棄」。據《戰國策.西周策》載,蘇厲是戰國時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養由基聽了,就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