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4.12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同「南北轍」。見「南北轍」條。01.清.李顒《二曲集.卷三.兩庠彙語》:「若啟程就途,不詳講路程,而曰『貴行不貴講』,未有不北南轍,入海而上太行者也。」
中華宗教學術院〈軒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華宗教學術院」為軒教設立之宗教學術研究機構;以研究中華道統為宗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然宗教乃其靈魂。宇宙生命體是絕對的,名之曰道;最高主宰者昊天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在的神明。道本天人一體,心物一體;人的生命自天而來,而經由父母賦予。在自然界,以天為尊,在人世間,以祖為貴。尊天以貫通宇宙,法祖以親睦人群;宗教與人倫,鑄成民族魂,堅韌不拔。是為軒教信仰之所在。
  我國宗教法迄未訂頒,軒教於六十三年(1974)即已在臺北地方法院登記為宗教財團法人,永久存立,給證公布;使命莊嚴,行必恭敬。中華宗教學術院設立之宗旨,欲從宗教的學術研究,修養真、善、美的德性,上升慧、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漢齊人,治《詩經》,景帝時為博士,後拜清河王太傅。《史記》作固生,《漢書》作固,顏師古謂固其名、生其號。
宗教法人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法人軒教」是目前臺灣地區依法登記有案的宗教法人團體;非營利性組織。三百多年前,鄭成功開府臺灣,當時除原住民之外,閩南人之漁商耕種者,約有二萬五千人;突增鄭氏官兵約二萬五千人,糧食將告短缺。鄭氏因行屯墾政策,寓兵於農,獎勵開墾;曾派員赴閩沿海,招納被迫逃亡居民,來臺開墾,以軍隊編制之鎮營為屯墾單位,自彰嘉以南,而至臺南、鳳山一帶,勞動生產力大增加,軍民遂有餘糧。鄭氏開臺其理政治軍,積極移民拓墾,皆本於儒家道德。漳泉族群的社會,反映閩南地緣色彩,其風俗習慣,均具特色。鄭氏來前,民信的廟宇,僅有吳真人廟一所,奉祀醫神保生大帝;其後明鄭時期二十三年間,所建廟宇三十八所,屬佛教者,有準提觀音...
張堪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破舊的車子。張堪折指漢朝張堪作官廉潔,卸任離職時,只帶著簡單的布包袱,乘坐破舊的車子離開。典出《後漢書.卷三一.張堪傳》。比喻為官清廉自守。
教修持進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軒教修持進級」為信眾修持進階,拾級而登,以達最高的境界。軒教繼承中華道統,旨在升化,即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其修持必從實踐中體驗而得之。這一種自明誠之道,先要知止,行願守律,心齋,以修其人道、以修其地道、以修其天道,各有四級;由平易循序漸進,至於高遠。
  儒家人本主義,人道的主經是〔孝經〕、〔大學〕、〔中庸〕、〔易經〕。
  人道修持的進程是:一級志道:一博學,勤讀經典;二審問,質疑問難;三慎思,學思並用;四明辨,止一辨明;五篤行,躬行實踐。二級立本,孝弟忠信:一誠意,不偏不倚;二正心,少私寡慾;三修身,擇善力行。三級慎獨,靜動皆慎,在知微:一戒慎不睹,二恐懼不聞,...
教真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軒教真言」為「天人合一,萬法歸宗」;其淵源乃中華道統,始於黃帝。軒教崇信全知全能全的吳天上帝,即是道;道本為天人一體,人的性命來自天,而經由父母生,黃帝修道百年,升化成神,重返於道。軒教奉黃帝為宗主,尊天法祖,尋求生活的淨化,生命的歸宿。
  道不易明,但萬變不離其宗,故宗猶道,〔道德經〕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不離於宗,謂之天人。宗,所從出之祖;軒教奉黃帝為宗主,宗主升化為神,返於宗就是道,故人歸依於黃帝太上道祖,亦即歸道。黃帝子孫歸宗,因血靈光,感應尤靈。
  軒教的宗教學術思想,雖有儒家人道,墨家地道,道家天道的大分細別,而其欲達到...
教願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軒教願律」乃信眾發願遵守的戒律。軒教以繼承、發揚中華道統為使命,兩大信條是「尊天、法祖」;要建立生活範疇,淨化現實人生,尋求生命歸宿,升高精神境界。生命的尋求與生活的建立,都必循由修持:研究心法,練習心齋。心齋工夫,先止於一,而後循序漸達化境。修持要在信心而恆久;志願生信心,規律有助人群親睦,進修無礙。軒教乃有志願四項,規律四項,告諸信士。
  志願四項是:(1)志願信仰昊天上帝、宇宙主宰;(2)志願尊奉太上道祖、軒黃帝;(3)志願實踐尊天法祖、神聖遺教;(4)志願研究中道心法、練習心齋。
  規律四項是:(1)生活律,敬守道德倫常、勤樸惜時。(2)社會律,愛...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宣公十二年》1>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2>南反旆3>,伍參4>言於王曰:「晉5>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6>剛愎7>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8>何?」王病9>之,告令尹,改乘10>而北之,次11>于管12>,以待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呂氏春秋.孟夏紀.誣徒》。 (2) 令尹:春秋時,楚國的執政官,其職位相當於宰相。此指孫叔敖。 (...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注解〕 (1) 陳餘:秦大梁人,生卒年不詳。與張耳為刎頸之交,秦滅魏,為里監門。陳勝起兵,與張耳立陳人武臣為趙王而同事之,趙王立餘為代王。後耳降漢,與韓信破趙,餘亦遭斬殺。 (2) 項羽:項籍(西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項梁起兵吳中,梁敗死,籍繼為將,大破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但垓下一戰,楚軍瓦解,項籍自刎於烏江。 (3) 悉:全部。 (4) 釜甑: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