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05.91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投筆從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服五十餘國,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又以軍功封為定遠侯。 (2) 扶風安陵:東漢右扶風安陵縣,地約在今西省咸陽縣東二十里。 (3) 徐令:徐縣縣令,班彪之官職。徐,指臨淮郡徐縣,約在今安徽省盱眙縣西北八十里。 (4) 彪:班彪(西元3∼54),字叔皮,東漢扶風安陵人。才高好著述,繼司馬遷《史記》作西漢史六十五篇,未完而歿,後由子班固及女班昭繼續完成,即今《漢書》。 (5) 輟業:指停止抄書工作。 (6) 傅介子:生卒不詳。西漢北地義渠道人。昭帝時出使大宛,降服樓蘭、龜茲。因誅匈奴使者,還拜中郎。後又斬樓蘭王,被封為義陽侯。 (7) 張騫:?∼西元前114,字子文,西漢漢中成固人。武帝...
一字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為仲父,後因與太后私通,畏罪自殺。 (2) 布:公布。 (3) 咸陽市:秦朝的首都,地約當在今西省長安市東北。 (4) 延:請。 (5) 增損:增加或減少。此處指更動文字。
紙上談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悉阬之。 〔注解〕 (1) 秦:戰國時秦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今之西省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秦王政二十六年 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趙:戰國時趙國。戰國時七雄之一。約統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 (3) 長平:地約當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 (4) 趙奢: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秦伐韓時,韓請救於趙,趙以為將,大破秦軍,號馬服君。 (5)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趙惠王時,秦昭襄王欲以十五城池,易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懷璧前往,見秦王無償城的誠意,乃完璧歸趙。後來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
苦心孤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的夫君為何不肯回來,隱含了對現實生活的苦悶,有勞苦憂心的意思。屈復(西元1668∼1744?),清西蒲城人,字見心,號悔翁,晚號金粟道人。朝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不就。沈德潛謂其不屈節,是有守之士。二十七歲出遊,行遍南北,自稱「七十有七齡,半百在行旅」。熟悉古今興亡之事,詩作多緬懷往事。著有《弱水集》。在〈論詩絕句〉中,屈復自述其創作理念,他認為自三代以後,文人都喜好美名,彼此互相輕視,而各個朝代均有傑出的人才,就像春天的繁花既多又燦爛。又自謙自己雖然像野花一樣沒什麼才華,但仍費盡心力,從事創作,希望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境界,亦不敢跟隨流俗,任意輕視宋元的詩人。後來「苦心孤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即漾水。源出大陸地區西省寧羌縣北嶓冢山,為漢水的上游。
不遺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宋史.卷一七五.食貨志上三》:「關人戶,昨經調發,不遺餘力,死亡之餘,疲瘵已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名。周畿內國,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西省岐山縣西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名。周代所建:(1)西虢。周文王之弟虢仲的封地,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西省寶雞縣。平王東遷,西虢徙至上陽,稱為「南虢」,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縣東南。(2)東虢。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滎陽縣。(3)北虢。虢仲後裔的封地,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平陸縣。
龍飛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北內》行都之山,肇自天目,清淑扶輿之氣,鍾而為吳,儲精發祥,肇應宅緯。負山之址,有門曰朝天,南循其為太宮,又南為相府,斗拔起數峰,為萬八盤嶺,下為鈞天九重之居,右為複嶺,設周廬之衛止焉。舊傳讖記1>曰:「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騫2>鳳舞到錢塘。山明水秀無人會,五百年間出帝王。」錢氏有國,世臣事中朝,不欲其語之聞,因更其末章三字曰「異姓王」,以遷就之,讖實不然也。東坡作〈表忠觀碑〉,特表出其事,而讖始章。 〔注解〕 (1) 讖記:預言未來的圖錄、文字。讖,音ㄔㄣˋ。 (2) 騫:音ㄑ|ㄢ,飛起。
指日可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日」,為指算日期的意思。一件事情可以指出日期,等待其來臨,表示這件事情的完成,已經為期不遠。司馬光(西元1019∼1086字君實),宋州夏縣涑水鄉人。哲宗初,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溫國公,諡文正,世稱為「涑水先生」。司馬光認為,朝廷應該廣開言路,讓上位者能夠得知下位者的心聲,這樣一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曾經上書論說當時士大夫的人品頹弊,每以苟合偷安為明智之舉,而不願正言直諫。又上書論皇帝用人,應該重視諫諍之臣,並以他們做為自己的耳目。司馬光本以為自己會因此受到責難,不料太皇太后非但沒有怪罪他,還派遺使者向他請教當今朝政得失。因此司馬光感到十分欣慰,認為進諫之路已經開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