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4.34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竊鉤竊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鉤,腰帶上的掛鉤,常以金玉打造裝飾。竊鉤竊國語本《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指偷竊帶鉤這種小東西的人遭受刑戮,偷竊國家權柄的大盜反而封為諸侯。用以諷刺是非賞罰的顛倒錯亂,或法制的敗壞。
非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但。如:「太過溺愛孩子,非特無益,反而有害。」《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列傳.樗里子》:「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參之母信曾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乘危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現的很融洽,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不但不救他,反而把他更往下推,還向他丟石頭。這種惡劣的行徑,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後來「落井下石」這句成語,就從韓愈為好友柳宗元所寫墓誌銘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演變而出,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
以指撓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手指攪動沸騰的水,想要使其變冷。比喻力量薄弱,不但無法奏效,反而造成自身的損害。《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謗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毀謗攻訐他人的書信。《戰國策.齊策二》:「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
群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
矯枉過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壽陵忘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心腹之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從我國,但實際上卻圖謀吞併吳國,您不及早滅了越國,以除後患,反而去攻打齊國,真是不智!」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還命伍子胥自殺。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另外在《左傳.哀公六年》又載,哀公六年時,天上有像紅鳥的雲,在太陽旁繞著飛行長達三天之久。楚昭王派人去問周太史,周太史說:「這是大王您身體健康即將受到危害的徵兆,不過沒有關係,只要經由禱告,就可以轉移到令尹或司馬身上。」楚昭王聽了以後說:「除掉心腹的病痛,而轉移到四肢上,那有什麼好處?如果我沒犯什麼錯,上天也不會要我早死;如果有錯,就要受罰,又有誰能夠改變的呢?」於是就沒有去祭告了。後來「心腹之患」這句成...
一籌不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賢是很重要的,他說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擠,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認為是製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動作。與皇上親近的臣子本應效忠,但卻因忠言直諫違逆皇上,而遭到遺棄。情勢演變到最後,皇上於是變得毫無作為,朝廷之中縱使有許多王公大臣,卻也不見有人提供一點計策」。後來「一籌莫展」這句成語,就從《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傳.蔡幼學》文中的「一籌不吐」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辦法。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