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7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正氣歌倂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氣歌】 作者:文天作者簡介:文天 (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文天
流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在暮春三月修褉日列坐曲水之旁,斟酒羽觴浮於上游,任其順流而下,取而飲之。此一活動原有除不之義,後世則發展為文士之雅集。晉.王羲之〈蘭亭詩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宋.蘇軾〈次韻子由送趙歸覲錢塘遂赴永嘉〉詩:「芒鞋隨采藥,繭紙記流觴。」
亥豕魯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亥豕,參見「亥豕」條。魯魚,語本《抱朴子.內篇.遐覽》:「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亥豕、魯魚皆指因文字形似而致傳寫或刊刻錯誤。宋.文天〈謝何樞密夢然啟〉:「想木天之清峻,望丹地以凌兢,顧非麒麟鸑鷟之英,其如亥豕魯魚之謬,深有慚於負乘,敢自己於循牆。」也作「魯魚帝虎」、「魯魚亥豕」。
金科玉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瑞,恩澤遍及全民。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游泳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希伯萊人有游泳的史實。日本是個島國,游泳技術自為期人民生活所必須的技能,關於百姓在水邊行洗禮以除不之事,及其他與游泳有關的記事,散見於史料中,也是武術家修練的項目之一,日本有很多游泳流派,盛行於民間。而我國古時各項運動的發生與流傳,多有史冊可考,唯獨游泳一項記載貧乏,國人對於因職業的關係,大多以漁夫為多,其游泳的動機與目的,亦非純為運動,遠自大禹治水及各朝代水師的設置的史實來推斷,對水中活動的技術應有相當的水準,至於水上遊戲,五代史唐記中在有設鴨之戲,東京夢華錄中述及水鞦韆遊戲,即由鞦韆跳入水中的遊戲,是我國古時的水...
開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殺死、除去。元.紀君《趙氏孤兒》第四折:「再休想咱容恕,我將他輕輕擲下,慢慢開除。」《水滸後傳》第二回:「我一時性起,開除了他。」
高枕無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賫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注解〕 (1) 狡兔有三窟: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見「狡兔三窟」。 ◎2《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
牽湊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牽強附會」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鄭樵〈通志總序〉(據《通志》引)〈洪範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歷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間,災萬種,人間禍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董仲舒1>以陰陽之學2>倡為此說,本於《春秋》3>,牽合附會。歷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4>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略〉。 〔注解〕 (1) 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
禮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儀教化。[例]如果人人能遵循禮教,那麼社會必然和安樂。
玉律金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揚雄讚美了王莽能夠效法上古堯、舜、商、周的美好制度,訂定了完善嚴密的法令,因此得到上天降下的種種瑞,恩澤遍及全民。後來「金科玉律」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出現「金科玉律」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金科玉律,雲篆瑤章,先萬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