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71.87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流芳後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名流傳於後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也作「流芳百世」。
羞惱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惱羞成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
千載一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濟物,得其志而中心傾之,然忘已以為千載一時也;為義者,潔軌跡、崇名教,遇其節而明之,雖殺身糜軀,猶未也。■《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古人恥其君不為堯舜,北面之道,豈不願尊其所事,比隆往代,況遇千載一時之運?顧智力屈於當年,何得不權輕重而處之也。今雖有可欣之會,內求諸己,而所憂乃重於所欣。《傳》云:「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今外不寧,內憂已深。古之弘大業者,或不謀於眾,傾國以濟一時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誠獨運之明足以邁眾,暫勞之弊終獲永逸者可也。求之於今,可得擬議乎!
睫不得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目不交睫」之典源,提供參考。 #《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列傳.袁盎》淮南王至雍,病死,聞,上輟食,哭甚哀。盎入,頓首請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毀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1>以布衣2>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過曾參孝遠矣。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過,...
韜光韞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韞,藏。韜光韞玉比喻掩藏才能。宋.洪适《隸釋.卷一一.小黃門譙敏碑》:「君商時度世,引己倍權,守靜微冗,韜光韞玉,以遠咎。」
喪天害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做事凶狠殘暴,違背天理良心。如:「他雖做了不少喪天害理的事,但在臨死前終於能澈底悟,因此還可算是良心未泯。」
極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嚴酷的刑罰,通常指死刑。[例]此人罪大惡極,又不知改,因此被判處極刑。
張之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使。  代表作品有「非常感動」、「非常可笑」、「非常神秘」三大系列作品。小說《羚羊木雕》(原名《反》)被選入中學課本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22課,童話《在牛肚子裏旅行》被選入小學課本。在台灣共出版了15本書,多次獲得好書大家讀優秀作品獎。 著作書: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五次獲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三次獲宋慶齡文學獎、多次獲冰心兒童文學獎等《在樓梯拐角》1985,重慶出版社,中國四川重慶市《野貓的首領》1985,明天出版社,中國山東濟南市《霹靂貝貝》1987,少兒童出版社,中國上海市;2002,浙江少兒童出版社,中國浙江...
遺臭千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映士人們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對照、誇張、描繪等文學修辭技巧。在〈尤〉篇中提到東晉大將桓溫,有一次在休息時躺著對親信們說:「像現在這樣冷冷清清的,毫無作為,將要被晉文帝和景帝所恥笑了。人生在世,不應當這樣沒沒無聞。」接著忽然坐起來說:「難道我就這樣既不能讓美名流傳於後世,也不能讓惡名永遠流傳後世嗎?」由此可以看出,桓溫認為要讓美名流芳後世,是不容易;但是如果能讓臭名傳於後世,也應算是值得自豪的事了。這當然只是桓溫自以為是的看法。後來「遺臭萬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惡名永傳後世,為人所唾棄。出現「遺臭萬年」的書證如《宋史.卷四二二.林勳等列傳》:「論...
法外施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應負之刑責外,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儘量給予方便。[例]法官念他是初犯又具意,特別法外施仁,允許交保候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