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簡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為竹片、木片,牘為木板。在紙張未發明以前,文字乃書寫於簡牘之上,後世遂為典籍、書信的通稱。《北史.卷四五.李元護傳》:「覽文史,習於簡牘。」
器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具。唐.元稹〈中書省議賦稅及鑄錢等狀〉:「創制鑪冶,器具繁,一年勒停,並是廢物。」《三國演義》第一八回:「命軍中密備鍬钁爬城器具。」
魯凱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魯凱族(Rukai)2 分布3 社會組織:貴族制度4 年齡制度&成年禮5 豐年祭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魯凱族(Rukai)魯凱族的表現物質藝術以木石圖案雕刻為主,房屋建材以石板為主,百合花飾的文化也很特別。魯凱族之物質文化如織布、編籃、木雕……等等,皆為精緻。魯凱族的雕刻藝術也很發達,不僅將日常器用品家以雕刻,而且武器及宗教器物也多施於雕刻。魯卡族人有手臂與身體刺青的習俗。(註一P.61) 分布魯凱族分布在阿里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地區。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等地都有魯凱族的分布。(註二P.052) 社...
工業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化的鐵─鋼,然而煉鋼過程所費不貲。1850年代,英國工程師貝西默發明了價廉的煉鋼方法,這對於工業幫助大,因為鋼比鐵更耐用,所以鋼的運用迅速傳遍歐洲。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瓦特、特里維西克、史蒂芬生英文關鍵字:James Watt 、Richard Trevithick 、George Stephenson 出處P.S.胡懷/著。新世紀世界史百科全書,1995年出版,頁262~263。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大庄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結合以抵抗清政府貪吏而起的事件。此一事件影響遍及今日的花東縱谷,由於州府在水尾(今花蓮瑞穗鄉)受創深,所以台東直隸州府暫於埤南(今台東市)辦公,直至清政府割台給日為止。文獻記載:本事件呂家望社結合近社一同反抗清政府,然而卻始終未明白顯示到底哪些部落曾參與過這場戰役,而事件離今世不遠,卻少見卑南族以及其他諸社相關的口傳。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靖遠英文關鍵字:Jingyuan 出處許雪姬/著。台灣歷史辭典,2004年出版,頁87~88。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光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裏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著作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
主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主張。《明史.卷三一一.四川土司傳一.烏蒙烏撒東川鎮雄四軍民府傳》:「其祿置霑益知州,雖懦秩忠順,其母亦有主持,能得眾。」
惠施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學富五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惠施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任何事物都要循名責實,是名家的代表。名家事事計較邏輯的態度和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有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藉惠施來作反面的例子。莊子說惠施讀過的書雖可以裝五輛車之多,學問淵博,知識豐富。但也弄得思想龐雜,說的道理並不適切。後來,「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書讀很多,學識廣博。古人以簡牘寫書,能裝滿五輛車,數量確實不少,但這裡的五車未必實指,只是用來喻指書的數量很多的意思。
簾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窗簾與帷幕。可用以遮陽或隔絕視線。[例]由這裡望去,那棟房子簾幕重重,具神祕感。
寇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環射殺遼軍主帥撻覽,於是訂立了「澶淵之盟」。景德二年,升任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 當時朝廷無事,寇準恃其功,在庭院燃巨燭,耀如白晝,「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帝亦待寇準極厚,王欽若很是嫉妒。乘機挑撥離間,讒言中傷,欽若說: 「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又說「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景德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降為刑部尚書,知陝州。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陽...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