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萬年遺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桓公:桓溫(西元312∼378),字元子,東晉龍亢人。初拜駙馬都尉,定蜀,滅成漢。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馬;與前燕慕容垂戰於枋頭,大敗而還。後廢帝奕,立簡文帝,陰謀篡奪,專擅朝政,威勢顯赫,意欲受禪,未成,旋以疾卒。
(2) 臥語:躺著說話。
(3) 寂寂:落寞而無所作為。
(4) 文、景:指晉文帝司馬昭、晉景帝司馬師。司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之弟。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之後為大將軍,專擅國政,自為丞相,後封為晉公,加九錫。死後,其子司馬炎篡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文帝。司馬師(西元208∼255),字子元,三國魏溫縣人。司...
|
做東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興平縣東南的槐里城。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惠王時重用張儀,以連橫政策離間六國。昭襄王用范雎採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2) 晉:晉國,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
(3) 鄭:周朝諸侯國之一。故址位於今河南省新鄭縣。
(4) 執事:執掌事務的人。
(5) 鄙遠:指秦國若得鄭地以為國,則須越過晉國之地。
(6) 倍:增加。阮元之校勘記言此字當作「陪」。
(7) 舍:通「捨」,放棄、捨棄。
(8) 東道主:東邊道路上寄寓之...
|
滅此朝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宋襄之仁
|
桓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312~378)字元子,晉龍亢人。初拜駙馬都尉,定蜀,攻前秦,因破姚襄有功,官至大司馬,與前燕慕容垂戰於枋頭,大敗而還,後廢帝奕,立簡文帝,陰謀篡奪,威勢顯赫,旋以疾卒。
|
許地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年2月3日在台南窺園(今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延平郡王祠附近)出生。爸爸許南英是清帝國的台籍進士出身,襄助劉永福在台南延續台灣民主國。祖籍廣東潮州府揭陽。 渡海 台灣民主國事敗後,許南英帶虛歲3歲的許地山等多位家人離台到汕頭,寄籍福建漳州龍溪,在廣東工作。許地山從小在廣州上學,學會了廣州話、粵曲、粵謳、琵琶。1911年辛亥革命後,許南英到閩南做行政工作,許地山在漳州的小學、中學、師範學校教書(第1份教職在龍海)。曾到緬甸仰光教僑校。 文化生活 1917年,許地山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做過...
|
甫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的篇名:(1)〈齊風〉的篇名。共三章。根據〈詩序〉:「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或亦指為喜遠人歸來之詩。首章二句為:「無田甫田,維莠驕驕。」(2)〈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據〈詩序〉:「甫田,刺幽王也。」或以為此詩述公卿有田祿者,力於農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首章二句為:「倬彼甫田,歲取十千。」
|
怪事咄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咄咄怪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殷浩是晉代的大將軍,和另一位將軍桓溫齊名,兩人實力位階相當,時常明爭暗鬥。殷浩原被封為中軍大將軍,要帶兵平定關河的亂事。但在征討姚襄時失敗,桓溫抓到這個機會上書皇帝,盡訴殷浩的罪狀,使殷浩因此被貶為庶人,離開京城遷居到南方。殷浩被貶之後,仍然過著平靜的生活,毫無怨言,只是每天對空寫字。當地居民都很好奇,偷看他到底在寫什麼,但就只看他寫「咄咄怪事」四個字。可見殷浩雖嘴巴不說,心裡仍然是氣憤不平。「咄咄」是驚歎聲,表示難以置信之意。《太平御覽.卷五○.地部一五.可藍山》引《涼州記》:「定據平涼,登此山,有群狐遶之而鳴,射之,竟不得一,定乃歎曰:『咄咄!此...
|
待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等候人。《左傳.襄公三十年》:「女而不婦,女待人婦義事也。」《淮南子.兵略》:「故淩人者勝,待人者敗,為人杓者死。」
|
利鎖名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6) 軌躅: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前人的遺範。躅,音ㄓㄨˊ。
(7) 顏、閔: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閔子騫(西元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孔子弟子,以孝友聞,和顏回同列德行科。
...
|
恐後爭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爭先恐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爭先恐後」係由「爭先」及「恐後」二語組合而成。
「爭先」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晉國與楚國爭執於歃血盟誓的先後。晉國人認為:晉國一向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有其他國家在晉國之前歃血的。楚國人認為:晉國和楚國的地位是對等的,如果讓晉國一直在先,這就是楚國比晉國弱小了。而且晉國、楚國交換著主持諸侯的結盟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怎能說晉國一直是盟主呢?因雙方爭執不下,於是叔向對趙孟(二人均為晉國臣子)說:「諸侯是歸服於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於晉國是否主持盟會。你致力於修明德行,不要去爭搶歃血的先後。諸侯結盟,小國本就應有一個出來負責結盟諸種事物的,此次...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