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怨聲載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怨聲載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載,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和宦官政爭,造成當時朝野動盪不安,東漢的國運也搖搖欲墜。漢和帝死後,出生才百餘天的殤帝即位,不久即夭折,於是鄧太后與其兄弟鄧騭迎立年僅十三歲的安帝,但大權仍掌握在鄧太后手中。鄧太后死後,安帝親政,鄧氏一門立刻遭到貶黜,但安帝又援引其母家耿氏及妻家閻氏掌握大權。安帝死後,閻氏立年幼的北鄉侯為少帝,不久即病死。這時對於外戚干政早已心生不滿的宦官們,便趁機發動政變,殺掉閻氏一門及其同黨,擁立順帝。但順帝即位後,政權並未回到皇帝手中,實權仍由皇后的父親大將軍梁商掌握。梁商見到政局敗壞,民間災異四起,想要...
全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局,整個局勢。[例]他上任前已詳閱各相關部門資料,以求快速掌握全局。
後現代社會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設民營,一個公家機關服務人群,同時也是私人商業機構,由於公家機關常常無法滿足人民所需,也無法全面掌握機關的辦理方法,因此委託民間機構代為管哩,稱為”法人化”,如此便能滿足客製化的需求,也能達到公家機關服務人民的目的,例如:游泳池、公立學校委託私人經營等等。 關鍵字中文:後現代社會組織英文: The Post-society Model 參考資料註1 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頁57-61。師大書苑。註2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頁127-130。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生殺之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握使人生存或死亡的權力。形容權力極大。漢.荀悅《前漢紀.卷二八.孝哀皇帝紀上》:「況郭解之論,以匹夫之細,竊生殺之權,罪已不容於誅矣。」明.劉基〈蛇蝎〉:「天生民不能自治,於是乎立之君,付之以生殺之權。」也作「生殺大權」。
禍興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4) 干戈:比喻兵事、戰亂。 (5) 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 顓臾:魯國境內一附庸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顓,音ㄓㄨㄢ。 (7) 蕭牆:蕭,肅敬。牆,指屏風。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故以蕭牆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
炙手而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人,生卒年不詳。宣宗初,出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後封魏國公。鉉,音ㄒㄩㄢˋ。 (2) 秉政:掌握政權。 (3) 鄭魯: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 (4) 楊紹復: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擢進士第,登宏詞科,卒於中書舍人。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 (5) 段瓌: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曾任判官職。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瓌,音ㄍㄨㄟ。 (6) 薛蒙:唐朝時人,生卒年不詳。與崔鉉同時,為崔所重用與親信。 (7) 俊造:有傑出成就者。〔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新唐書.卷一六○.崔元略列傳》
洞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的人,如此,則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像對自己手掌般清楚而且易於掌握。後來「暸如指掌」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不謀同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才會讓王莽有機可趁。但王莽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實無不盼望能脫離其統治。十幾年來,人心思變,群雄並起,各處好漢未事先商量,就都以恢復漢室為號召。從這裡應該可以明顯看出,未來將會是誰統一天下。」班彪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告訴隗囂天下仍是屬於漢王朝,況且各路豪傑「咸稱劉氏,不謀而同辭」,這樣的形勢也是隗囂所不能阻擋的。後來「不謀而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事先未經商量,而意見、行為卻一致,出現「不謀而合」的書證如晉.干寶《搜神記》卷...
展開性目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學者斯勝豪斯則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待問題的。他認為,學校教育是由四個不同的過程構成的:(1)技能的掌握;(2)知識的獲得;(3)社會價值和規範的確立;(4)思想體系的形成。如果說在前兩項中還能用事先預訂的行為陳述目標的話,那麼對後兩項來說肯定行不通。所以,在他看來,課程必須建立在對課程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是研究者,而不是順從者。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展開性目的英文關鍵字:Evolving purpose 參考資料施良方著。課程理論,1999年初版,頁108-109,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隔靴之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隔靴搔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隔靴搔癢」指隔著靴子抓癢,這種做法總是難以搔到癢處,所以這句成語可以用來比喻不切實際,未能掌握要點。這應是從生活體驗衍生的成語。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問:『圓明湛寂非師旨,學人因底卻勿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在問答終了時,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僧人以「識性無根」回答。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所以說他:「隔靴搔癢。」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也有「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的說法,是指詩歌的作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