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29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時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班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竟,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言:「……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爾時,法師說此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句。」
普門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為《妙法蓮華經》中的一品,全名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容主要敘述佛陀解釋觀世音菩薩名稱的緣由,宣說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能除一切苦惱的不可思議力量,及觀世音菩薩如何以三十二種形相,為眾生方便說法等事。自晉竺法護漢譯以來,即普受信仰,成為中國佛教徒最常課誦的經典之一。現在一般流通的本子,皆取鳩摩羅什翻譯的長行及隋闍那崛多的文合併刊行。也稱為「觀音經」。
天花墜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天花亂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教傳說,佛祖講經說法時,感動了六欲諸天神,紛紛撒下各色的香花,以表讚歎。在《心地觀經.卷一.序品》即有記載:「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亂墜遍虛空。」另外,在宋朝張敦頤的《六朝事跡編類.卷上.樓臺門第四.雨花臺》及呂祖謙的《詩律武庫.卷一○.釋學門.講經天花墜》記載一個故事:在南北朝梁武帝時,有位雲光法師,道行高妙,講經感動了上天,各色香花紛紛落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天華亂墜」,用來形容說話動聽。後世多作「天花亂墜」,改「華」為「花」,也用來形容浮華不實的言詞。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塵不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時,一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有七百多名弟子,他想從中選擇一位來繼承衣缽,便要他們每人做一首,看看誰的修行最好。當時大家都公推最傑出的神秀,而神秀也毫不退讓地站出來,在牆壁上寫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身如樹,心如鏡,隨時勤於擦拭,必能常保潔淨,不沾灰塵。神秀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便說:「這首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
志與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班足王許之。一日時,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高座,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千億竟,其第一法師為王即說,言:「……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爾時,法師說此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眼空,王自證得虛空等定,聞法悟解,還至天羅國班足王所眾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時到,人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中句。」
隨寓隨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彷彿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有個客人參觀後說:「說你是個隱居之士,但卻又講究忠義,有功名之圖;說不是呢,卻又放情於山水,優游於典籍,不像一般作官的人。」德孚聽了笑著回答:「我是把忠信孝友這樣的禮法看成浩渺煙波,把安身之處當成承載我的舟船。從前馮夷得道而能悠遊大川,漁夫語畢便順著蘆葦離開,我想也是如此罷了!」德孚話中用了《莊子》中的兩個典故,馮夷和...
含血噀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含血噴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含血噴人」這句成語原來的意思是口中含著血來噴人,必先弄汙了自己的嘴巴。這和後來的用法不盡相同。它的典源來自於宋代高僧崇覺空禪師的一段故事。崇覺空禪師參拜黃龍死心禪師為師。死心禪師看他智慧雖高,福分卻薄,於是勸他隱居,不聞世事為宜。並有一(音ㄐㄧˋ,佛教文學的詩歌,無韻)送他,大意是說:「十年聚首於龍峰寺,突然領悟一切本空,從今離去隨緣隱居起來,最好不要將名字留存於世間。」結果崇覺空禪師後來落腳於天臺山,不但未能隱姓埋名,而且聲名遠近皆知。果然,不久之後,禪院失火,禪師除了勞動於土木重建外,對於傳道解惑的功課未曾懈怠。也許是對無法遵循死心禪師的囑咐...
曇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476~542)雁門(治所在今的山西省代縣)人,為南北朝弘揚淨土的高僧。早年出家,研修四論和關於佛性的學說,後因病,故希求長生,而到江南拜訪陶弘景,得仙經,歸途中遇到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決心專修淨土。並得到廣大信徒的歸依。魏主尊他為「神巒」,敕居并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常到介山之陰集眾念佛。曇鸞的淨土思想,強調依佛本願力。著有《往生論注》、《略論安樂淨土義》、《贊阿彌陀佛》等行世。也作「曇巒」。
簸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竹或藤條編製的器具,用來盛物。《紅樓夢》第七一回:「捧過一升豆子來,兩個姑子先念了佛,然後方一顆一顆的揀在一個簸籮內。」
善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籍貫不詳,早年出家,四處雲遊,在河西時遇見淨土宗大師道綽,拜道綽為師,專修念佛。後在長安廣行教化,從者不可勝計。著有《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往生禮讚》一卷等。後人尊為淨土宗二祖,也稱為「光明大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