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際交往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且相對於父母型,成人型較不會出現批判或者較情緒化的反應。 兒童型此類型具備著兒童般的天真以及自然不做作的形象,而在兒童型中也可加以區別。如自我表現為上述的天真自然,則區分為自然兒童;如為適應環境,且可與陌生人互動,則稱為適應兒童;如為聰明且反應靈敏、機智者,則分類為小教授。(註1) 諮商過程在人際交往分析中,注重當助當事人釐清且改變過去的錯誤決定,相對對於目前的情緒以及感受較不重視,因此主要是希望當事人能在未來的生活方向重新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並且做出合理且妥當的決定。而以下將敘述人際交往分析諮商的主要過程:結構分析:幫...
林婉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林婉瑜,一九七七年11月生,台中市人。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戲劇系。《索愛練習》是她在大四時出版的第一本詩集。已婚,育有一子。最新的作品《剛剛發生的事》於2007年2月由洪範出版。現於出版社任職。 作品〈動物排練〉吃完鱈魚便當就得上工不喝養樂多甜蜜的滋味稍嫌做作燈光是夏天的燈光 太熱又太亮我們披上獸皮戴上小熊面具被工作人員踢下來﹝第4景:他們在滂沱大雨中傾訴彼此的遷移史     因而產生愛情﹞被踢下來在山坡的花草佈景上面狠狠地相愛後後配樂響起──如果你要與我定情送我一尾鱒魚我從上游的地方來...
做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做作、裝模作樣。如:「他做派了半天,才說出真正的用意。」
影響技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止行為學生行為失去控制,必要時,教師可大聲喝令停止該不良行為。(十二)自食其果學生不在規定時間內做作業,放學後留下來作完再放學;或隨意破壞教室佈置,令其自行修改,使之了解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十三) 收回特權學生不守規矩,停止該生參加他喜歡的某些活動的權利;父母親可停發零用錢等。(十四) 個別談話所謂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對違規學生實施個別談話,尋求合理解決方式。(十五)停止學習如停課、停學、休學、或家長帶回管教等是,因為學習也是一種權利,停止學習可使之自反自省,唯須附加輔導,否則,停學對某些學生而言,可能正中下懷...
不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做作,非出於內心的。如:「這齣戲演得很不自然。」
不疾而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無病也在呻吟。這是「無病呻吟」的原義。這句成語比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因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就有矯揉做作的意思,常用來比喻作品缺少真感情,矯揉造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譏諷人裝腔作勢。此成語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語,但是情感從內心發抒出來,真誠動人,勝過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拿腔作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意做作,擺架子。《紅樓夢》第二五回:「那賈環正在王夫人坑上坐著,命人點上燈燭,拿腔作勢的抄寫。」也作「拿班作勢」。
沽名弔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我看魏諷這個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虛浮而不切實際,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我勸你要謹慎小心,不要再和他往來了!」但是劉偉沒有聽從,後來魏諷果然謀反,劉偉也牽連被殺。 「釣譽」則見於《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張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052~1112)字文潛,自號柯山,宋代淮陰(亳州)人。蘇軾門人,長於文學,尤擅騷詞。文章以理為主,詩效長慶體,樂府則得盛唐之髓,風格平易舒坦,不做作。生活困苦,但口不言貧,晚節愈厲。著有《宛丘集》、《詩說》等。
吊譽沽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我看魏諷這個人,不修養自己的德行,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虛浮而不切實際,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我勸你要謹慎小心,不要再和他往來了!」但是劉偉沒有聽從,後來魏諷果然謀反,劉偉也牽連被殺。 「釣譽」則見於《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公孫弘》。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