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摧枯折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摧枯拉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殺人越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武王將殷地分封給康叔時,發布了一篇〈康誥〉,內容是訓勉康叔要如何治理國家。大意是說:文王明德慎罰,愛民任賢,才得以受天命,滅殷國。現在將殷地封給你,希望你能遵循文王之道,任賢能、尊古訓、順民心,將封地治理好。治理百姓是不容易的,特別在刑罰的輕重,更要謹慎小心,刑罰合理公平,人民才會信服。如果是自發性的犯罪,搶劫作亂,殺人搶劫,強橫地為非作歹而不怕死,這種盜賊,就應該殺死。後來「殺人越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殺人搶劫。
海誓山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誓山盟」典源作「河盟山誓」。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對有功的軍臣加官賜爵、分封土地,《史記》裡列表敘述分封情形,並記載在賜封時,漢高祖誓言:「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崩壞,小如礪石(磨刀石)。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換為「海」,同樣是指誓約如山海般堅固持久,...
封建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建時代土地皆為天子所有,天子將它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家臣、農民、農奴。如此各階層遞相隸屬的社會關係,稱為「封建制度」。
楚漢相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相互爭奪天下的時代。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抗,楚人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劉邦起於沛,後歸附項梁。劉邦首先入關,攻破咸陽,此時項羽救趙,大破秦兵,乃引兵西向關中,進駐鴻門。劉邦因兵力不及項羽,至鴻門謝罪,佯裝服從。項羽得關中後,分封天下,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後來齊國叛變,項羽攻齊,劉邦則趁機出兵聲討項羽,項羽因形勢不利,力盡糧絕,遂與劉邦和議,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後劉邦背信,圍困項羽於垓下,項羽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楚漢相爭共歷四年而結束。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封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中國古時天子以爵土分封與人的制度。秦併六國後廢其制。西歐以中世(第四世紀起至第十五世紀)為封建時代,當時的社會稱為「封建社會」。《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唐.柳宗元〈封建論〉:「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八王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源由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源由曹魏時代,曹爽當政時,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他姓之手。之後,司馬氏果然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事在司馬氏皇族中很有影響。因此,西晉建國初期,晉武帝(註1.)恢復了延續了周、漢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晉武帝制定的王國置軍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 經過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即不理政事,沉溺於聲色,政權逐漸落入於外戚楊駿一家之...
待兔守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守株待兔」之典源,提供參考。 《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宋人1>有耕者,田中有株2>,兔走觸株3>,折頸而死。因釋其耒4>而守株,冀5>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注解〕 (1) 宋:周朝分封殷遺族微子啟之地,在今河南省商邱縣南,後為齊所滅。 (2) 株:樹幹。 (3) 兔走觸株:兔子慌忙奔跑而撞樹。走,跑。觸,撞。 (4) 釋其耒:扔下耕具。釋,放下。耒,用手推耕的木製農具,形狀似犁。 (5) 冀:希望。
匈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政治2 宗教3 興起4 文字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政治西元前三世紀,匈奴統有大草原,建立游牧國家,依其勢力所及的範圍,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由單于子弟分封的本土二十四部,一是外圍屬國。中央王庭由自稱「天所命」的大單于主政,皇后「閼支」必須選意少數的貴種大姓,對政事有一定的影響力,貴種大姓無封地,其首領留在朝廷輔弼單于。出身本部族的地方諸侯,依照單于王庭制度,在其領地內設置各級官員,佐理政事。又以「騎」為單位,由什長、百長、千長構成地方基層組織,二十四部各為一個「萬騎」。至於外圍屬國諸王則多係地域土著領袖,所轄不...
拉朽摧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摧枯拉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鞏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鞏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