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灣赤煉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obdophis tigrina formosana (Boie,1826)
中型蛇;具後毐牙,在日本及中國大陸曾有咬人致死的紀錄;頭部後方有一大型半圓環狀之黃色斑紋,身體為黑色並有黃色與橙紅色之細紋交錯排列,非常美麗;背鱗列數為19列。
灣特有亞種。
分布於1,000~2,000公尺之中海拔山區,棲息在原始闊葉林及其邊緣之灌叢地帶,開墾環境亦有發現記錄,族群數量尚稱普遍。日行性,卵生,每窩可產卵30枚。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灣紋白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ieris canidia 在灣俗稱灣紋白蝶,又名緣點白粉蝶、東方菜粉蝶、白粉蝶、灣異紋白粉蝶。卵為橙黃色梭狀。幼蟲初孵化時黃色,隨時間變化成長為綠色,在幼蟲背面有一條黃色的線,兩邊側面則是有黃色的虛線,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末齡幼蟲的取食量最為驚人,為一重要的蔬菜害蟲。蛹為縊蛹,隨著附著位置不同而有綠色及褐色兩種。成蟲展翅寬約 45~56 mm,雄蟲翅膀背面為白色,前翅背面頂端呈黑褐色,前翅腹面有兩個明顯黑色斑點;雌蟲前翅背面有兩個明顯的黑色斑點,在雄蟲有些個體的斑點不明顯,有些甚至消失,雌蟲前翅腹面亦有兩個明顯黑色斑點,雌蟲體型較雄蟲大,雄雌蟲的後翅腹面基部上緣為鮮黃色。白天活動...
近水樓先得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處: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池,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解釋:原指部屬有機會接近長官,而獲得升遷的機會。後來比喻有機會和女子接近而獲得芳心。
灣野山羊(灣長鬃山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aemorhedus swinhoei (Gray, 1862)
背頸中央黑色,臉頰、喉部和上頸則為較淺的黃褐色。雌雄均有1對空心的洞角,頂端尖銳且向後彎曲,頭軀幹長80~114公分,尾長8~16公分,肩高85~94公分,體重50~140公斤。
灣特有種。
本種原本被視為日本長鬃山羊(Capricornis crispus)的1個亞種,但現在被歸為灣特有種,棲息在灣海拔200公尺的暖溫帶雨林到海拔3,952公尺的高山寒原,尤喜出現在鬆散黏板岩的懸崖附近,通常單獨活動,一般以嫩芽為主食,交配季為11月,小羊次年2~3月出生,一胎1仔,偶而2仔,野外壽命可達15年,因為有捕獵壓力,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保育類動物。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牛科(Family Bov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指一種特定的硬體和作業系統。
(二)指能提供特定功能的軟體。
灣懸鉤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灣懸鉤子 Rubus alceaefolius Poir1.1 基本資料1.2 冬季就變色的懸鉤子1.3 無刺懸鉤子1.4 關鍵字1.5 參考書目 灣懸鉤子 Rubus alceaefolius Poir 基本資料科別:薔薇科別名:南投懸鉤子類型:多年生常綠性灌木植株大小:一至三米高生育環境:全灣海拔兩千公尺至三千三百公尺之中高海拔山區陽光充足的崩塌地、開闊地、...
灣萍蓬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灣萍蓬草目錄1 基本資料2 介紹2.1 莖2.2 葉2.3 花2.4 果實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基本資料學名:Nuphar shimadae Hayata、Nymphar shimadae Hayata英文名:Yellow Water Lily別名:臺灣萍蓬草、水蓮花、萍蓬草、臺灣川骨等植物分類:睡蓮科(Nymphaeaceae) 萍蓬草屬(Nuphar)(註1)植物形態: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區:灣萍蓬草屬
北市立松山工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埔住宅站: 46、257、261、277、299搭乘捷運板南線市政府站3號出口或永春站2號出口搭乘鐵松山火車站至本校(步行約二十分鐘) 參考資料http://www.saihs.edu.tw/
灣山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灣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2 雌雄頭上都長角3 食性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灣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1. 灣山羊體型與一般山羊不相上下,但是沒有山羊鬍子,全身是棕色的毛,冬天較濃密深暗,夏天較稀而明亮,喉部為鮮豔的黃色。是爬岩高手,生活從山麓到3500公尺的山區,為珍貴的保育類動物。(註1)2.
灣蛇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
軀幹長最大接近20公分,尾長不超過軀幹長之2倍,身體背部顏色為深褐色或淺褐色且不帶任何藍色之斑塊,腹面為白色,四肢已退化,身體兩側由耳孔後方起至皮褶間具背鱗14列,幼體外型與成體類似,但側邊有深色或黑色縱斑。
灣特有種,數量稀少且生性隱蔽,故平日不易見到,目前僅於灣北部之臺北及宜蘭有記錄,海拔分布約由500~2,000公尺。
根據林思民等於2003年所發表的分子生物及外型資料,原本被認為不具藍色斑的灣特有種蛇蜥--灣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1930)應僅為脆蛇蜥之變異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蛇蜥科(Family Anguidae),Legless Liz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