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7.51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灣蜓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henomorphus taiwannsis (Cheng & Lue, 1987)
吻肛長最大約有6公分左右,尾長約可達吻肛長的2倍;無鼻上鱗及鼻後鱗,下眼瞼無瞼窗覆滿小鱗片,頸鱗4對,全身鱗片光滑,體中段鱗列數為26~28,後肢大腿的後側沒有大型鱗片區,第四趾下有皮瓣15~18片,肛前鱗2片;體背面褐色,上雜有許多成縱紋排列趨勢的黑點,側面有1條由吻端到尾基部的黑色寬縱紋,寬縱紋下的體側以白色調為厎散有許多黑色斑點,腹面為綠色或黃綠色,幼體的尾巴末端為紅色。
灣。
出沒於海拔1,800公尺以上山區,常見於裸露或較空曠的區域活動;日行性,以昆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遇干擾時會躲進石縫或灌叢中,尾部易自割,卵生,每窩約可產4個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火冠戴菊鳥(灣戴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egulus goodfellowi
體長9公分,雄鳥頭頂為橘黃色,頭兩側至後頸為黑色,頸部灰色,眼圈為黑色,臉則為白色,背部綠色,腰及脅、腹部黃色,尾羽及翼黑色,外緣黃綠色,翼羽末端及三級飛羽邊緣為白色,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羽冠為黃色。
分布於亞洲東部之灣,為特有種,僅分布於2,500公尺以上至樹木限界的針葉林帶,冬季會遷至較低海拔。
偏好中高海拔地區的針葉林帶,生性活潑好動,除繁殖期外聚集成小群在針葉樹的中上層活動,亦會與其他小型山雀科鳥類混群活動,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叫聲為輕細的嘶聲。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戴菊科(Family Regulidae)
灣草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身體修長,舌頭明顯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左右,尾長最大約達軀幹長的3倍,腹面為白色,幼體體背顏色為褐色,由眼下方起常有1白色縱線延伸至尾基部,較大時身體側邊則開始帶有綠色或黃色調之縱帶,或深或淺,一般具2對鼠蹊孔。
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灣低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地區;離島之綠島及龜山島亦有記錄。
日行性,喜於草生地、灌叢或大型禾本科植物體上活動;夜間亦常會棲息於禾草或其他植物體上。休息於植物體上活動時,尾巴因有平衡及部分之纏繞功能,具相當之重要性,故雖會自割,卻不若守宮科或壁虎科蜥蜴之尾巴那般易斷,卵生,一窩可產2~6顆左右的卵。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正蜥科(Family Lacertidae),Lacertids, True Lizards, Typical Lizards
灣大蹄鼻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olophus formosae (Sanborn, 1939)
頭軀幹長約5公分,尾長約3公分,前臂長5.4~6公分;體暗褐色,中鼻葉之鞍部後端有一突起,突起兩側具鼻垂(lappet);耳殼寬大,具迎珠,高約耳殼的1/2。雌性個體於恥丘上端有明顯之假乳頭(false nipples)。
灣。
有分類學者將本種視為中國蹄鼻蝠(Rhinolophus luctus)的亞種之一,但亦有分類學者將本種歸為灣特有種,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之岩洞中,偶可見於建築物內或樹洞中;夜行性,以昆蟲為食。目前發現地點包括,北市陽明山、新竹縣關西、中縣烏石坑和武陵、南投縣埔里北港溪、神木林道、郡大林道和翠峯、屏東縣墾丁、花蓮縣天祥和太魯閣、東縣月洞和太麻里溪域,各地數量均少。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翼手目(Order Chiroptera)
蹄鼻蝠科(Family Rhinolophidae)
灣纓口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rossostoma lacustre (Steindachner, 1908)
體稍呈圓柱狀,胸鰭前至頭部扁平呈鈍三角形;尾柄部側扁;口開於腹下,橫裂呈新月形,周圍具短鬚11枚;體被小圓鱗;體色變異大。
本種在灣只分布於西岸之淡水河流中。
棲息於冷清澈河急流中。
無利用價值,或可作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爬鰍科(Family Balitoridae),River loaches
鰍上科(Superfamily Cobitoidea)
單鰭吸鰍亞科(Subfamily Gastromyzoninae)
東間爬岩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mimyzon taitungensis (Tzeng and Shen, 1981)
體扁平而稍長,尾部側扁,由頭部至腹鰭前稍呈三角形,吻端呈圓弧狀,口開於腹面,稍呈弧形,具鬚3對。
本種為灣特有種,中央山脈以西之各溪流中均有。
棲息於高海拔中。上游清澈急流中。
無利用價值,或可作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爬鰍科(Family Balitoridae),River loaches
鰍上科(Superfamily Cobitoidea)
多鰭吸鰍亞科(Subfamily Homalopterinae)
灣鷦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鱗胸鷦鷯普遍棲於海拔1200~2800公尺間濃密林林底層的草叢中,不到林外開曠的草叢活動,在臺灣的繁殖期為4~7月,每窩產2枚蛋,純白色,無光澤。
黃山雀(灣山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cholophus holsti
體長13公分。頭部有一黑色的羽冠,末端白色。臉部、喉部至整個腹面為鮮黃色。背部橄欖綠色,翅灰黑色,覆羽末端白色連成不明顯的翼帶。尾羽鉛灰色,最外側二枚為白色。雌雄鳥外型類似,惟雄鳥在泄殖腔附近為黑色。亞成鳥黃色部分較淡。
分布於亞洲東部之灣,為特有種,出現於海拔1,000~2,500公尺的山區。
出現於中海拔的原始闊葉林,常單獨或與其他山雀科鳥類混群於闊葉林中上層活動。叫聲悅耳富變化,為chishui-chichishui。以昆蟲及果實為主食。築巢於樹洞中。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山雀科(Family Paridae)
灣長尾麝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rocidura tadae (Tokuda and Kano, 1936)
尾長度約為頭軀幹長之82%,尾巴從基部到超過50%處都有稀疏的長剛毛;頭軀幹長6~6.8公分,尾長4.4~5.9公分。
灣、蘭嶼、綠島。
本種為灣特有種,在灣本島主要分布在1,000~1,600公尺的山區,在綠島亦分布在島上較高的地點,在蘭嶼則無特殊海拔分布趨勢,棲地包括闊葉林、竹林灌叢等,6月時捕獲的雌獸有3個胚胎。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食蟲目(Order Insectivora)
尖鼠科(Family Soricidae)
領角鴞(灣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25cm。顏盤灰色,有暗褐色細斑,邊緣黑褐色。眼暗紅色,具粉紅色的細眼圈。有耳羽,內側灰白色、外側黑褐色。眉至耳羽灰白色,有細斑。頭頂至後枕有不明顯粗黑色縱斑,後枕有若干白斑。環繞後頸有一道淡米黃色頸圈。背面大致為灰褐色,有深褐色細蟲蠹斑。尾羽灰褐色,約有7道深色橫帶。喉米白色,有許多細橫紋。腹面淡灰褐色,密布細褐色蟲蠹斑及多道黑色縱紋。喙灰黑色,基部稍黃。跗蹠被羽,趾裸露黃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