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肯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紹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繼往開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朝周敦頤,號濂溪。精於《易》學,喜歡談論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理論,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的創始人。他的學生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則是理學的奠基人。隆興府學教授黃灝,在學堂裡供奉三人的牌位,藉此傳揚他們的學說思想,並且寫信告訴朱熹,希望朱熹寫一篇文章記下這件事。於是朱熹就寫下這篇〈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內容有一段寫道:「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意思是說:濂溪先生繼承了以往聖賢的學說,並且為後人開啟未來的道路,有功於世。後來「繼往開來」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承續先人的事業,並...
濂洛關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理學的四大流派。即濂溪周敦頤、洛陽程頤、程顥、關中張載、閩中朱熹。
無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宋儒周敦頤推闡道體的本原為無極而太極。如吾心寂然無思,萬善未發,即是無極,然而此心未發,自有昭然不昧的本體,即是太極。《老殘遊記》第一一回:「璵姑拍掌大笑道:『我明白了!「勢力尊者」就是儒家說的個「無極」,上帝同阿修羅王合起來就是個「太極」。』」
嗣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繼往開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宋朝周敦頤,號濂溪。精於《易》學,喜歡談論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理論,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的創始人。他的學生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則是理學的奠基人。隆興府學教授黃灝,在學堂裡供奉三人的牌位,藉此傳揚他們的學說思想,並且寫信告訴朱熹,希望朱熹寫一篇文章記下這件事。於是朱熹就寫下這篇〈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內容有一段寫道:「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意思是說:濂溪先生繼承了以往聖賢的學說,並且為後人開啟未來的道路,有功於世。後來「繼往開來」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承續先人的事業,並...
取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求取名聲。《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周敦頤傳》:「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
主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明理學家的一種除去妄念,而使心思純靜的修養方法。為周敦頤首倡,主張未有天地之前的太極與人的本性均為靜,後因人心染上雜念、欲望而不靜,故必須透過無欲無為的工夫才能誠,即達到純粹至善的道德境界。見宋.周敦頤《太極圖說》。
風清弊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政治、社會風氣良好,沒有貪汙舞弊等的壞事發生。宋.周敦頤〈拙賦〉:「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蕩寇志》第一○回:「到得鄆城不久,便就興利除害,風清弊絕,吏民無不歡喜。」也作「弊絕風清」。
閩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儒朱熹的學術思想。朱熹於治學上繼承洛學程頤的觀點,主張追求道理的本源。理學上融合了周敦頤、張載、二程與其他各派說法,擴大範圍,理學至此達到極盛。因朱熹講學,均在閩江上游,故其學派稱為「閩學」。
周程張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宋濂、洛、關、閩四派理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及朱熹等五人的合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