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氣汙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氣中含有非自然大氣所應有的汙染物質。如有害氣體或灰塵超過一定濃度時,即造成大氣汙染。一般的汙染源來自工廠、汽車的廢氣排放。
|
大氣化學動力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主要是探討大氣化學組成與其化學反應的速度與過程,與大氣物理因素之間的關係等之科學。大氣組合含乾淨空氣之氮、氫、氧主要成分外尚未含人為與自然排放之污染源,會受陽光輻射而引起光化學反應形成二次污染源,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之氧化形成硫酸與硝酸被水滴吸收沈降為酸雨,研究其氧化反應之速率與機制關係即屬大氣化學動力學,而大氣化學反應過程又與大氣的遷移,擴散與混和等物理現象過程緊密相關,故此項科學是包括大氣化學,反應速率機制與大氣物理相關的科學。
|
大氣能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氣清濁程度之標示。指觀測員在地平面沿水平向,以肉眼所能分辨以天空為背景之黑色物體之最大距離;如係在夜間觀測須以人工照明將亮度增加與白晝正常情況相同再測定之,其辨認之標準與白晝同。通常白晝能見度之判定,係依大氣光對比之衰減程度推算之,而夜間能見度之判定,則由大氣光通量密度之衰減來推算。
|
大氣化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地球和其他星球之大氣組成、懸浮微粒成份、擴散、累積等物理與化學反應機制或速率的一種科學。工業革命前大氣組成與成份較單純,只有少許污染。但在工業革命後,污染日益嚴重,不只對流層的大氣組成與化學成分有所變化,更因太空船或人造衛星污染排放影響平流層、中介層(mesosphere)之氣體組成,或是臭氧層之破壞,造成對地球之動植物皆受到輻射傷害。全球性大氣變遷為研究主題之科學,包括酸雨的形成、臭氧層破壞、大氣化學反應模擬實驗、生物變遷,大氣氣溶膠、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均屬大氣化學所探討之項目。
|
大氣採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瞭解大氣環境中空氣污染物之成份及濃度,依需求規劃採樣地點、採樣時間、採樣頻率、採樣儀器設備及方法,並配合樣品之分析方法,取得具代表性樣品之過程。一般懸浮微粒採樣可分為TSP、PM-10及PM-2.5,分析微粒濃度及成份組成;採集氣態樣品分析大氣中CO、SO2、NOx、O3、CH4、VOCs等濃度。
|
大氣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氣的性質是隨高度、溫度改變的,將大氣的性質以數學函數表示,以做為飛行力學有關計算之用,是為大氣模式。在飛行力學之計算中所須用到的大氣性質主要為密度、溫度、壓力、黏度等四項。壓力與黏度則分別為計算推力與阻力時必須使用到。
以地球大氣為例,最常用的大氣模式為美國標準大氣(U.S. standard atmosphere)。其密度在海平面之標準值為1.225公斤/米3,密度隨高度h的變化可表示為 dρ/ρ=-βdh 式中β為比例高度(scale height)的倒數,為與地心距離之函數。此模式稱為局部指數大氣(locally exponentialat... |
大氣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氣層中所含的電。為靜電的一種形態,是造成閃電與極光的原因。會干擾無線電波的傳遞,影響通訊品質。
|
大氣污染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氣中常含有超過乾淨空氣組成外的其他污染性分子或物質,這些分子會直接或間接對生物體,物體及氣候產生一定程度的反應或破壞,妨害了公眾健康或農作物生長。空氣污染物之來源分為自然污染物與人為污染物,危害最嚴重則是人類可控制的人為污染物。自然排放污染氣體有由生物活動或火山爆發或海水之蒸發等所產生之N2O,SO2,鹽類及灰飛微粒等,人為排放有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火力發電等活動,所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碳及懸浮微粒等初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的O3,酯類,醛類,PAN等二次污染源(secondary pollutant)。目前世界各國均訂...
|
大氣沈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氣中所含揮發性氣體、非揮發性氣體、懸浮微粒、雨水、微量金屬或鹽類,以乾式沈降方式或濕式沈降方式到地面,沈降物質視物質特性呈鹼性或酸性。(參見『酸沈降』或『乾沈降』)。
|
大氣阻力攝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造衛星沿軌道運行時,受大氣層牽引導致其軌道之微小變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