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6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學問淵博的人。《南史.卷六○.列傳.傅昭》:「傅昭博極古今,尤善人物,魏晉以來,官宦簿閥,姻通內外,舉而論之,無所遺失,世稱為學府。」
惠施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學富五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惠施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任何事物都要循名責實,是名家的代表。名家事事計較邏輯的態度和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有頗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藉惠施來作反面的例子。莊子說惠施讀過的書雖可以裝五輛車之多,學問淵博,知識豐富。但也弄得思想龐雜,說的道理並不適切。後來,「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書讀很多,學識廣博。古人以簡牘寫書,能裝滿五輛車,數量確實不少,但這裡的五車未必實指,只是用來喻指書的數量很多的意思。
書富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書讀很多,學問淵博。《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真個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
透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博古通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博古通今」原作「博古知今」。「博」、「通」都有見識廣大的意思,一個人如果對於古今之事都能通曉,學問自然十分淵博。《孔子家語.卷三.觀周》中記載著孔子曾對弟子南宮敬叔稱讚老子,說老子的學問淵博,通曉古今,又明白禮樂的源流演變,明白道德的道理,可以作為自己的老師,便要弟子駕車,前往拜訪老子,向他請教禮樂之事。後來「博古通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錢謙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簡介3 評價4 著作 生平錢謙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詩人。明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顧炎武、鄭成功、毛晉都曾是他的學生。 簡介錢謙益學問淵博,泛覽史學、佛學,是為東林巨擘,一反明朝公安派與竟陵派文風,倡言「情真」、「情至」,主張具「獨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詣之學」。其詩學杜甫、元好問、蘇軾、陸遊、李商隱、韓偓等。崔呈秀作《東林黨人同志錄》將錢列為黨魁,王紹徽編《點將錄》稱其「浪子燕青」。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泰昌...
博覽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形容人讀書很多,學問淵博。《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胸中博覽五車,腹內廣羅千古。」也作「學富五車」。
十拿十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十拿九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十拿九穩」的意思就是說動手拿十次,有九次穩當得手。用來比喻很有把握。這句成語當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十和九數目只差一,二者並用,可以表示非常地接近。用十和九來構詞,在語詞中常見。例如:「舉十知九」,表示任意舉出十件事,知道的就有九件。形容人見多識廣、學問淵博。「十賭九輸」,表示十次賭博九次輸。比喻賭局多詐,贏的機率太低了。「十室九空」,表示十戶住家,有九家空無人居。用來形容國家大亂之後,人民窮困散亡的淒涼景象。出現「十拿九穩」一語,比較早的文獻可能是明代阮大鋮《燕子箋》第七齣,其中提到有一位叫臧不退的都吏,專門掌管科考場內試卷編號等事,因此有些考生就...
博古知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博古通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博古通今」原作「博古知今」。「博」、「通」都有見識廣大的意思,一個人如果對於古今之事都能通曉,學問自然十分淵博。《孔子家語.卷三.觀周》中記載著孔子曾對弟子南宮敬叔稱讚老子,說老子的學問淵博,通曉古今,又明白禮樂的源流演變,明白道德的道理,可以作為自己的老師,便要弟子駕車,前往拜訪老子,向他請教禮樂之事。後來「博古通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學問淵博,通曉古今。
襲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拾人牙慧」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晉書.卷七五.韓伯列傳》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讚韓康伯的話:「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卻自視甚高,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除了愛護康伯之外,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傲自大。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就說:「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殷浩對《老子》、《周易》頗有研究,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後來「拾人牙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元方季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難兄難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東漢時太丘縣令陳寔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兄弟兩人學問淵博,品德高超,在當地享有盛名,因此有人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有一次,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互相爭論,都覺得自己的父親是最優秀的。兩人各執一詞,沒有結果,便決定去問祖父陳寔,請他裁決。陳寔聽完後,回答說:「元方這個哥哥做得真不容易,而身為弟弟的季方也很不簡單。」意思是說季方好得使元方難做他的哥哥,互相匹配;而元方也好得使季方難做他的弟弟,互相匹配。後來「難兄難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兄弟二人才德相當,難分高下。後世轉而用於諷刺兩人同樣差勁,表現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