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6.38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路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路人。《三國演義》第四回:「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來一路人。」《文明小史》第一八回:「凡他二人所問的話,竟沒有對答不上的,因此他二人甚為佩服,便把他引為自己一路人。」
渾掄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囫圇吞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
捷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才敏捷,對答如流。《管子.大匡》:「隰朋聰明捷給,可令為東國。」
對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答、對付。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一句句對當,總不離一曲滿庭芳。」元.鄭光祖《㑳梅香》第三折:「可可的老夫人偏撞上,你便有口呵怎對當。」
應答如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交啊!」李膺對孔融敏捷的反應十分驚奇,覺得他是個人才,就跟他一起談論百家經史。李膺看孔融才思敏捷,對答流利,再也不輕視他是個小孩子了。後來「應對如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思敏捷,對答流利。出現「應對如流」的書證如《晉書.卷三六.張華列傳》:「華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武帝嘗問漢宮室制度及建章千門萬戶,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畫地成圖,左右屬目。」
廷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在朝廷中當眾對答。《後漢書.卷二一.邳彤傳》:「彤廷對曰:『議者之言皆非也。』」
帶雨拖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拖泥帶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拖泥帶水」原本的意思是身上被泥、水沾汙,不利行動。可用於比喻糾纏牽扯。此義可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禪師》中記載的一段對答:僧人問寶徹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沒有回答。僧人只好去問石霜禪師,結果石霜禪師回答:「主人勤拳帶累,闍黎拖泥帶水。」這裡「拖泥帶水」是糾纏牽扯,因而無法直探禪的本源之意。另外在《五燈會元.卷三.麻谷寶徹禪師》,也可見到「主人擎拳帶累,闍黎拖泥涉水」這兩句話,只是用字有些不同,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語義只見於此。後來「拖泥帶水」這句成語,則多用來比喻言辭或行為不乾脆。
弄車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臺灣民間的歌舞小戲。表演方式是由丑、旦又歌又舞,相互對答,作即興的演出。通常在民間的迎神賽會或其他節日時,做出陣遊行或野臺表演。如:「對外國人而言,迎神賽會的弄車鼓極為新鮮有趣。」
酬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答、對答。《後漢書.卷五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申屠蟠》:「唯南郡一生與相酬對。」《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列傳七.熊克》:「尤淹習宋朝典故,有問者酬對如響。」
支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答、答話。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不是妾訟庭上胡支對,大人也卻教我平白地說甚的?」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三折:「笑吟吟的強支對,他那裡口口聲聲道是饒過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