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抑制、強抑。如:「忍俊不住」。《楚辭.屈原.離騷》:「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盧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童是否了解,是否能夠實行。(2) 重視兒童身體的活動:傳統教育,認為身體的活動會妨礙心靈發展,故加以抑制。盧梭主張鍛鍊身體,使兒童能適應自然,認為游泳、登山、跳高、跳遠能訓練感官兼顧心靈和身體的活動。(3) 重視兒童的個性:兒童的能力在程度上各不相同,在性質上互有差異,所以主張因材施教。(4) 主張教育是開發人類潛伏能力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在提供適當的環境,使兒童在各生長階段中獲得圓滿而調和的發展;教育不是從外面以能力受於兒童,也不是用外鑠的方法來增進兒童的能力;乃是把兒童本身固有的能力,循著自然的順序,充分發展出來。(5...
史楚普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 原始的Stroop實驗Stroop(1935)延續了早期針對干擾(interference)或抑制(inhibition)效應的研究熱潮,而設計以下實驗。共分三部分,材料顏色為紅、藍、綠、棕、紫。每個字都用非其意義的顏色表現,如:「棕」會用紅、藍、綠或紫四個顏色的形式出現。第一部分的結果為受試者在刺激文字以黑色表現時,反應時間短於其他顏色,但無顯著差異。第二部份的結果為受試者在辨識字詞表現的顏色時,受到的影響會比單純色塊大。第三部份的結果發現會產生練習效果而干擾實驗結果,還發現不同性別間也存在些微差異。(註二) 如...
害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產生憂鬱、焦慮、緊張不安的主觀經驗,意即當個體感受到害羞時,即為主觀經驗的表現。2.害羞是一種自我抑制、沉默或逃避社會情境的行為型態,當個體表現出猶豫及行為抑制時,即為害羞的表現。3.害羞是種心理症狀,包括個體主觀上所產生的社會焦慮以及行為上的抑制及逃避兩者。(四) Molen(1990)認為害羞是個體的主觀經驗、感覺及自我意像(Self-image )問題。(五) 蘇素美...
擾所致。個體在學習時,由於先備知識與新的學習經驗兩者之間,新舊經驗彼此相互干擾結果,使記憶的運作遭到抑制。此時個體遺忘原因可分為前向干擾與後向干擾兩方面解釋。在記憶遺忘理論中,最常被探討的兩個理論是干擾(interference)與消褪(decay)。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是指競爭的訊息造成已被貯存的訊息遭到個體遺忘的歷程,在學習或記憶時,新舊內容之間產生交互抑制的現象,意即提取線索時無法有效地指出某特定記憶。訊息或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抑制、壓制。《禮記.曲禮上》:「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荀子.儒效》:「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
禁不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抑制不住。《紅樓夢》第四九回:「黛玉聽了,禁不住也笑起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眾人至此,有幾個禁不住格格的一笑。」
放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抑制、拘謹、收斂、約束、羈縻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formation),轉移 (心理學)|轉移(displacement),精神壓抑|壓抑/檢查制度|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心理投射|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 (心理學)|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昇華 (心理學)|昇華(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之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
按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抑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