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9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以蠡測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餘城。及韓信襲齊,齊以為受騙,遂烹食其。食其,音|ˋ ㄐ|。 (6) 齊: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傳至戰國時,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7) 以筦闚天:透過管子看天。筦,音ㄍㄨㄢˇ,同「管」。闚,同「窺」。 (8) 以蠡測海:用水瓢測量海。蠡,音ㄌ|ˊ,用瓠瓜做成的水瓢。 (9) 以莛撞鐘:用草莖去敲鐘。莛,音ㄊ|ㄥˊ,草莖。
大器晚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器晚成」一語出於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在這一章中,提到「道」的境界不易知、不易行,所以一般俗士聽到「道」,就大笑起來,就是因為它難以捉摸。為了解釋「道」,老子用「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來作比喻。這些都是「道」的象徵。「道」是什麼?它就像最圓融的空間,根本不是人為角度所能衡量;它也像最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製作,所以修道之人需要長時間的修練;它也像天籟般的聲音一樣,不是言語或樂器所能表現的;它也可以說是無形,不是人力所能覺察的。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大器晚成」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卓越的人才,往往成就較晚。這是根據後世傳本的《老子》演變而出的一句成語,假如參考新發現的出土文獻,《郭...
別開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據《全唐詩.卷二二○.杜甫》引)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彩風流猶尚存。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熏殿。凌煙1>功臣少顏色2>,將軍下筆開生面3>。良相頭上進賢冠4>,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髮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注解〕 (1) 凌煙:凌煙閣,位於今陝西省長安縣內,唐太宗為表彰功臣勛績所建的樓閣。內懸掛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由閻立本繪,唐太宗親自作贊,褚遂良題閣。後泛指表彰功臣的殿閣。 (2) 少顏色:畫像原有的顏色褪去。 (3) 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的沼澤名。位於今河南滎澤縣治南,漢朝時已淤積成平地。
雞犬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據《全唐文.卷五八四.柳宗元》引)蔣氏大慼,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1>乎東西,隳突2>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
管窺蠡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餘城。及韓信襲齊,齊以為受騙,遂烹食其。食其,音|ˋ ㄐ|。 (6) 齊:周武王封姜太公於此,位於今山東省一帶。傳至戰國時,被權臣田氏篡奪。後為秦國所滅。 (7) 以筦闚天:透過管子看天。筦,音ㄍㄨㄢˇ,同「管」。闚,同「窺」。 (8) 以蠡測海:用水瓢測量海。蠡,音ㄌ|ˊ,用瓠瓜做成的水瓢。 (9) 以莛撞鐘:用草莖去敲鐘。莛,音ㄊ|ㄥˊ,草莖。
如願以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願以償」是指心願得以實現。在比較早的文獻中,如唐代韓愈〈新修滕王閣記〉說到:自己早想親自前去滕王閣觀賞,但是幾次機會都擦身而過。滕王閣位於今江西省新建縣城西章江門上的一座閣樓,為唐高祖子滕王元嬰當洪州刺史時所建,落成之日,適被封為滕王,因以名閣。在韓愈心目中,那是江南第一美景,所以韓愈文章一開頭就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冬,韓愈擔任袁州刺史。袁州為南昌屬邑,本來想這下子應該有機會「寄目償所願」。哪裡知道,為人屬下,事情一忙,機會仍然錯失。這裡的「寄目償所願」就含有「如願以償」的意思。後來「如願以償」這句成語可能就是由此演變而出,...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魏書.卷六五.李平列傳》:「大義滅親,夫豈獲止。周公行之於古,朕亦當行之於今。」
旗鼓相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建武三年,遺將軍李育攻三輔,兵敗。建武十二年,光武帝派軍殲滅之,述被殺。 (5) 漢中:地名。位於今陝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漢水流貫其間。 (6) 三輔:指西漢首都長安(地約當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部)附近。 (7) 因:憑藉。 (8) 儻:音ㄊㄤˇ,同「倘」,如果、倘若。〔參考資料〕 《輅別傳》(據《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管輅》裴松之注引)瑯邪太守單子春雅有材度,聞輅一黌之俊,欲得見,輅父即遣輅造之。大會賓客百餘人,坐上有能言之士,輅問子春:「府君名士,加有雄貴之姿,輅既年少,膽未堅剛,若欲相觀,懼失精神,請先飲三升清酒,然後言之。」子春大喜,便酌三升清酒,獨...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制宜」,義為採取適當措施,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等詞語,是說當時、地、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其中「因時制宜」見於《淮南子.氾論》。作者以為,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是以「法度者,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也」。也就是說: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武備、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後來「因時制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