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躍躍紙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躍然紙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躍然紙上」是指書畫描繪的對象非常生動逼真,像在紙上跳動一般。如清代薛雪《一瓢詩話》中提到李商隱〈錦瑟〉詩,表達了一些自己比較獨特的看法。李商隱是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人。他的〈錦瑟〉詩全文是:「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詩的解讀眾說紛紜,薛雪認為都是主觀的看法,因此他覺得全詩的妙處,應該就在起句「無端」二字,正由於「無端」這沒來由的思緒才會衍生出許多悲傷感歎;如果能這樣體會,則詩的神韻旨意,便「躍然紙上」了。
丁旭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熟優秀的技巧。丁旭輝詩論的特色在於打破社群鴻溝、地域限制與世代隔膜、美學差異,而專注於好詩的發現與解讀,傾心於內在理路的剖析與建構,評論對象,包括台灣當代詩人:余光中、張默、陳千武、巫永福、林燿德、紀弦、洛夫,也評論過中國詩人徐志摩、北島、顧城等人。除了詩作的解析,丁旭輝也試圖從「思潮」的角度,解讀笠詩社「新即物主義」詩學觀念的發展過程與意義;並從宏觀與微觀兼具的角度,首度提出「圖象技巧」的觀點,對台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的形成、發展、意義與價值,...
葉維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作有《龐德的國泰集》、《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飲之太和》、《比較詩學》、《歷史、傳釋與美學》、《解讀現代與後現代》、《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中國詩學》等。 一度被美國詩人Jerome Rothenberg稱為「美國(龐德系列的)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的匯通者」,頁維廉是活躍在中美兩洲台港大陸三地的雙語詩人,翻譯家,詩學美學理論家,對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有突破性的貢獻。並獲艾荷華大學美學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在台灣讀書時便以現代詩及現代詩論崛起,並數度獲獎,包括教育部文學獎及...
劉黎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時尚、美食、兩性等不同文化面向。以不含偏見觀察為己志,對新奇的事物永遠保持敏銳度及理解,作為深度解讀日本面貌的風尚達人。 著作 《超越地震》《東京‧風情‧男女》《東京的情色手冊》《東京.愛情.物語》《愛してる》《黎兒流》《新種美女》《東京.迷絲.迷思:黎兒的日本情思》《純愛大吟釀》《新美女主義》《好色時代 : 黎兒的慾望東京》《醉心日記‧一幸福Caf’e》《黎兒遊:邂逅深層日本》《新種男人》《黎兒純愛俱樂部:上班族優先入場》《女人25後》《東京愛物語》《男女不完美主義》《換個姿勢愛》《東京滿喫俱樂部》《棋...
牽合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人世福禍連繫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傅會牽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人世福禍連繫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讀者覺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為寫作者的長期記憶及寫作之社會情境脈絡的重要成份,寫作者應有機會對其真實的讀者寫作,才能有機會去了解讀者的需求。而 Flower(1994)更進一步在其寫作的修正模式中,視寫作之意義建構的歷程是一來自內在情境脈絡和讀者的多元協商,其中「讀者」角色更是 Hayes(2000)之新寫作歷程發展模式的重要影響因素(引自陳鳳如,2005)。 參考文獻陳鳳如、郭生玉(2000)。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之適配度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5(1),1-18。李亞民(2006)。英語寫作中讀者意識的語用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未出版碩...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參與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演出、視覺藝術等活動,學習創作和表達其觀念與情感,解讀藝術作品的歷史、文化意涵,並分析、批評、歸納、反省其感受與經驗所代表的意義。」
馬雅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神明和鬼怪頭像為主要表意符號的象形文字。一般都寫在鹿皮或無花果樹皮紙上,有些則刻在石頭上。大多是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天文、曆算,以及祭典儀式的文獻。因西班牙入侵後,馬雅文卷大部分被焚毀,只留下三卷殘本,現代學者只能解讀部分文字。
跳躍紙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躍然紙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躍然紙上」是指書畫描繪的對象非常生動逼真,像在紙上跳動一般。如清代薛雪《一瓢詩話》中提到李商隱〈錦瑟〉詩,表達了一些自己比較獨特的看法。李商隱是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人。他的〈錦瑟〉詩全文是:「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詩的解讀眾說紛紜,薛雪認為都是主觀的看法,因此他覺得全詩的妙處,應該就在起句「無端」二字,正由於「無端」這沒來由的思緒才會衍生出許多悲傷感歎;如果能這樣體會,則詩的神韻旨意,便「躍然紙上」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