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7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妝樓記》。其詩歌名篇《寄人》入選《唐詩三百首》,曲子詞名篇《浣溪沙》(晚逐香車)被魯迅先生翻譯成白話文後取名《唐朝的釘梢》(收入《二心集》);小說名篇《韋安道傳》,又名《後土夫人傳》,被唐末陳翰收入小說集《異聞集》,在唐末五代流傳甚廣。唐亡前後,張泌主要活動在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統治的湖湘桂一帶,曾與《兵要望江南》的作者易靜等人共同推動了武安軍(湖湘桂一帶)的文藝繁榮;唐亡後最可能事馬楚為舍人,也不排除事前蜀;張泌又曾較長時間滯留長安,短期逗留成都、邊塞等地,與唐末羅隱、韋莊、鄭谷、牛嶠等絕大多數詩人一樣,為博得一第而滯留...
流傳於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播流行於後代。如:「先聖先賢的事蹟永垂不朽,流傳於世。」《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所以今日依著本傳,把此話文重新流傳於世,使人簡便好看。」
新文化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學術界的革新運動。西元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甚至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強烈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隱然成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此種運動更為蓬勃。
新民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散文風格。戊戌政變前後,梁啟超在日本辦《新民叢報》,評論時政,其文介於文言、白話之間,平易暢達,富於感情,當時學者競相仿傚,號為「新民體」。對五四白話文運動影響甚巨。
文學改良芻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六年胡適所發表,倡導用白話文寫作的主張。
新文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四運動以後的白話文學,相對於舊文學而言。如白話文體的各種作品都是。
積善陰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陰隲,暗藏不揚的德行。積善陰𨽥指累積善事不為人知的德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此本話文,叫做『積善陰隲』,乃是京師老郎傳留至今。」
文學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民國七、八年間,胡適、陳獨秀等所倡導的白話文學運動為「文學革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