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73 ms
共 1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煩意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煩意亂」原作「心煩慮亂」。戰國時楚國人屈原秉性堅貞,他為國家竭盡了忠心智慧,卻屢遭奸臣讒言毀謗,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沒能再見到君王一面。在「心煩慮亂」,不知如何在這汙濁世界自處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去見太卜鄭詹尹,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結果卻徒勞無功。後來「心煩意亂」這個成語就從「心煩慮亂」演變而出,用來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
明珠暗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因為一切發生得太突然的緣故。鄒陽以明珠自喻,陳述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君王的賞識與珍愛,又遭受他人的讒言陷害。後來「明珠暗投」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懷才不遇,高才屈居下位,如元.高明〈二郎神.從別後套.集賢賓〉曲:「怕朱顏去也難留,把明珠暗投,不如意十常八九。」後來也常用來比喻好人誤入歧途,如:「他原本是個上進的學生,但因為交到壞朋友,明珠暗投,終於淪落到如此地步。」
|
二桃殺三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後三人因此而自殺。典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後比喻運用計謀殺人。三國蜀.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唐.李白〈懼讒〉詩:「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
|
韓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又有一說,秦王想念下獄後的韓非,被李斯察覺,於是李斯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殺韓非。 觀點 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李悝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術、勢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為道法家,意味從道家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但韓非的老子,僅擷取老子一小部分,與同繼承老子思想的莊子道家,完全不同。 簡...
|
浸潤之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指讒言如水之滲透,積久而逐漸發生作用。《三國志.卷五七.吳書.張溫傳》:「而怨憤之聲積,浸潤之譖行矣。」也作「浸潤」。
|
冷言冷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王員外見廷秀冷言冷語,乃道:『賢婿,當初誤聽讒言,一時錯怪了你,如今莫計較罷。』」
|
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讒言或手段鼓動,挑撥人事。如:「煽動」。《晉書.卷五九.汝南王亮等傳.序》:「西晉之政亂朝危,雖由時主,然而煽其風,速其禍者,咎在八王。」
|
愷悌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樂平易的有德君子。《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東方朔傳》:「詩云:『營營青蠅,止於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唐.蕭穎士〈菊榮篇〉五章之一:「采采者菊,芬其榮斯,紫英黃萼,照灼丹墀,愷悌君子,佩服攸宜。」也作「豈弟君子」、「愷弟君子」。
|
聲名狼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聲名狼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聲名狼藉」原作「惡聲狼籍」。比喻名聲非常惡劣。在《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跡。他們都是秦國的功臣,為秦始皇兼併六國,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受到秦始皇的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命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
|
曾母投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曾母,指曾參的母親。杼,織布用的梭。曾母投杼指因曾母再三聽說曾參殺人,終於心生恐懼,丟下手中梭具踰牆逃走。比喻流言可畏或誣枉的災禍。《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朕以不明,雖有曾母投杼之疑,猶冀言者不信,以為國福。」南朝梁.簡文帝〈六根懺文〉:「讒言三至,曾母投杼,端木一說,越霸吳亡。」也作「曾參殺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