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72.5487 ms
共 1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寇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庭院燃巨燭,耀如白晝,「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帝亦待寇準極厚,王欽若很是嫉妒。乘機挑撥離間,讒言中傷,欽若說: 「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又說「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景德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降為刑部尚書,知陝州。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陽)等地,病死於當地。一天宋真宗問:「吾目中久未見寇準,何也?」左右畏丁謂之淫威,竟不敢言。 著作留有《寇萊公...
|
心煩意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煩意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煩意亂」原作「心煩慮亂」。戰國時楚國人屈原秉性堅貞,他為國家竭盡了忠心智慧,卻屢遭奸臣讒言毀謗,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沒能再見到君王一面。在「心煩慮亂」,不知如何在這汙濁世界自處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去見太卜鄭詹尹,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結果卻徒勞無功。後來「心煩意亂」這個成語就從「心煩慮亂」演變而出,用來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
杜門不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緊閉門戶,不外出與人交往。《國語.晉語一》:「讒言益起,狐突杜門不出。」《晉書.卷七七.蔡謨傳》:「謨既被廢,杜門不出,終日講誦,教授子弟。」
|
離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楚辭篇名。戰國時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懷王,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也稱為〈離騷經〉、〈楚騷〉。
|
顧後瞻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瞻前顧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
|
伍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與父兄俱仕楚,後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員逃亡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霸。吳王夫差滅越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不聽員諫,因信讒殺之。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後九年越果滅吳。
|
以夜繼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歧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歸心,至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8) 視民如傷:人民已安定,而視之猶若有傷。言文王愛民深切,不敢勞動。
(9) 而:通「如」,如同。此言道已至,望之猶未見,繼續追求,不敢自滿。
(10) 武王:即周武王。姓姬名發,生卒年不詳。因商紂暴虐無道,乃率領諸侯討伐,大戰於牧野,敗紂而有天下,都鎬京。在位十九年崩,諡武。
(11) 不泄邇:不輕慢近賢。泄,狎。邇,近。
(12) 周公:?∼西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
|
不值一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值。「一錢不值」較早的書證如《文明小史》第三○回:「但則我們中國已被外洋看到一錢不值,所以他們犯了我們的法不能辦罪,我們百姓要傷了他個貓兒、狗兒,休想活命。」
|
勢不可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呼吸:比喻瞬息、頃刻之間。
(12) 申胥:伍員(西元前?∼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伍員逃至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霸,因功封於申地,故稱「申胥」。
|
隨波漂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波逐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是屈原的〈漁父〉一文。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
|
![]() |
貓頭鷹博士